在记忆深处,永远活跃着一幅鲜活的画面,那就是腊月二十九的早晨,天还未完全亮堂,朦胧的村子就已经弥漫着一股热闹非凡的气息了。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赶集的日子,人们有事没事都要去集市上逛一圈。
我依稀记得,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田埂上,小路上,大路上,到处都是人。那时的我,紧紧跟随着父母的脚步,踏上了通往镇上的路。老人们弯着腰,手里提上一篮鸡蛋或抱着一只大公鸡赶往集市;年轻人则三五成群,呼朋唤友。他们背篼里装着自家土地上的收获,脸上写满了辛勤与期盼。孩子们则不同,我们小跑着,雀跃着,手里攥着父母刚给的两毛钱,心中盘算着能买些什么宝贝。
集市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五彩斑斓的海洋,红的、绿的、黄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像极了一场盛大的色彩盛宴。空气都是喜气洋洋,弥漫着糖葫芦的甜香、炸麻花的酥香、还有那热腾腾的玉米粥香。每一种香味都似乎在诉说着年的味道,令人垂涎欲滴。
看着一个个陌生却又熟悉的面孔,彼此之间或许不曾交谈,但那份共同的喜悦和期待已经足够让人们感到欢愉。孩子们的笑声、商贩们的叫卖声、老人们的闲聊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乡村年集的交响乐。
父亲细心挑选着年货,希望给家人张罗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母亲精心挑选着布料,想为家人缝制一件新衣;我则看着卖糖老爷爷把麦芽糖绕成绳状,撒上淀粉,顺时针使劲拉。慢慢地,越拉越细,直到细得像线一样,然后团成一团,再撒点淀粉,用白纸包好,递到我手上。我摊开刚捂热的两毛钱,接过豆丝糖,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豆丝糖入口即化,芳香四溢,仿佛这就是人世间最美的味道。
菜市场是最有年味的地方,卖肉的、杀鸡的、宰羊的应有尽有。那个年代,能上集市出售的东西都是好物。商家希望在这最后一天能卖个好价钱,买主则希望花钱花在刀刃上,平时再节俭的人,这一天都会慷慨起来,一定要想方设法顾及到家里每一个人。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已不再是那个攥着两毛钱的孩子,而是肩负着更多责任的成年人,物质也在我们的努力中越来越丰盈。然而,每到腊月二十九这天,心中总会涌现出一股暖流,那些美好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那份纯真的喜悦、那份深切的怀念,仿佛时间从未流逝。
年集不仅是一个置办年货的地方,它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地。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春联、窗花、走马灯……这些手工艺品不仅装点了家的每个角落,也让传统的节日习俗得以延续。年集是一本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读懂那些古老而又珍贵的文化密码。
如今,虽然许多集市已不再像从前那般繁华,但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却永远没有消失。只要我们的心中有爱,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会有一个温暖的年集等着我们。在这个年集上,我们可以找到童年的影子,可以感受到家的味道,也可以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