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年味浓 处处“烟火味”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唐家林 实习生 张 宁

版次:02  2024年02月0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临近春节,凤台县关店乡集市上,人们买春联、挂红灯、办年货。家家户户年味浓浓,处处都有“烟火味”。

为维护春节市场交易秩序,关店乡组织环保、工商、市场管理以及交通等多个部门深入集市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并规范摊位,做到有序摆放;重点加强烟花爆竹销售监管,严格猪肉市场和熟肉市场质量检测,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大早,关店街道徐师傅的包子店里热气腾腾。赶早市的顾客和摆早摊的生意人络绎不绝地来这里吃早餐。“俺们每天早晨4点多钟就开张做生意了。今年的生意好做,一天能卖300多斤的面食。”在店里吃早餐的王汉中告诉记者,今年市场上猪肉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都很稳定。

在供销社、农技推广中心、农资销售门市部门口,办“农资年货”的村民人头攒动。春耕生产在即,村民关心今年水稻、大豆、玉米有哪些优良品种上市,并纷纷前来咨询种植新技术。

“这段时间我们乡的土地托管种粮大户购买农机、农资早于往年。另外,还订购了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等机械80多台。”网红农业专家赵亚在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大屏幕不间断地向前来咨询和购买农资的村民宣传良种推广、春播技术以及农业机械使用知识。

“这两年,我通过土地托管,每年收入30多万元。现在粮食市场价格有保障、前景好。今年俺们计划全部种植优质香糯和优质香米,争取多卖10多万元。”前老村种粮大户王殿信一边开开心心地购买年货一边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党的政策好、年景好,俺们老俩口在家养羊一年还挣了8万多呢。”陈庙村村民田巨广高兴地说。在关店街道南街,毛羊交易市场红红火火。负责羊行中介的关店村村民关恒杰忙个不停。他说,春节期间,每天经他介绍销售毛羊有120多只。

“咚咚锵,咚咚锵”,在陈庙村文化广场上,村民常西俊带领广场舞爱好者以及锣鼓队正在进行排练,现场吸引了很多村民观看。“我们通过文艺汇演的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地唱出来、演出来,加深了群众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并安排廉洁教育题材的作品上演,开展党员干部教育,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彩的文化盛宴,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乡纪委负责人说。

“春节期间我们乡安排的庆新春文化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乡村联合举办的春晚活动已经安排就绪。中小学教师和各个村的体育爱好者开展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场面非常热闹,引来很多青少年和老年村民加油喝彩。一副副红红火火的春联,一个个饱满的‘福’字,带着冬日的温暖和新春的祝福送到了群众手中,为新春佳节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村民们忙着炸焦叶、炸绿豆圆、腌腊肉、蒸大馍,并手把手地教年轻人学习技术。这些传统食品的制作,延续了乡村传统文化,为新春佳节营造了浓厚的年味。”乡文化站负责人乐融融地向记者介绍春节期间的各项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