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通讯员 王丽丽
淮南高新区三和镇香樟苑社区是搬迁安置局面较为集中的社区,辖区有2万多搬迁群众。平房变成了楼房、村民变成了居民,原来自家简陋的小院变成了大家共治共享、有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随着居民入住率的逐步提高,安置房小区的管理问题愈加凸显,呈现出“人户分离”村民和居民身份交叉难管理,“权责不明”基础维修难协调,“身份转变”生活习惯难适应等治理难点。
该社区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夯基惠民”理念,聚焦问题,深耕细作,把群众安居目标融入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共建等各项工作中,建设“一个阵地、一支队伍、一个议事平台”红色载体,打造“党旗红托起安居梦”特色党建品牌,挖掘区域内生潜力,盘活联动治理资源,积极探索拆迁安置小区治理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营造安居乐业的社区环境。
“小区域”激活党建阵地“大活力”
整洁明亮的服务大厅、催人奋进的文化墙、温馨舒适的阅览室……香樟苑社区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员活动中心功能设置,通过阵地资源优化整合,形成了集党务、政务、便民服务、学习教育、协商议事、文化宣传、党群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规范化综合性阵地,广受党员和居民欢迎。
社区还积极盘活小区资源,将红色阵地拓展至小区内广场和长廊,依托香樟苑一期、玫瑰苑、香樟苑四期、高新区公租房等小区的“乐民广场”和“邻里长廊”等阵地,广泛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微讲堂、文化下乡活动进小区。同时,注重村民生活习惯和喜好,组织辖区内居民开展包饺子、包粽子、社区亲子跳绳、拔河、广场舞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和谐友爱。同时,社区组织开展“美丽楼栋”评选,并在获评的楼栋悬挂“流动红旗”,激发居民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和鼓励居住在安置小区的村民主动参与小区建设,转变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以家庭“小美”聚小区“大美”。
“小分队”做好为民解忧“大文章”
社区党支部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组织由社区党员、社区工作者、物业人员、业委会成员、辖区单位人员及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服务治理队伍,深入开展清单式、定制式、帮代式的多元化服务,努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社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发挥辖区内三和镇政府退休党员和高新区公租房在职党员及社区支部党员的优势,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宣讲团”,热心参与政策宣讲、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网格化管理等志愿活动。组建“红务代办队”,由社区人员和物业公司人员组成,当起群众的“店小二”,以上门代办、网格代办等形式,为居民提供“代缴水电、家园清洁、报事报修”等服务。建立“三公里”就业圈平台,为有务工需求的居民、园区企业单位和个体提供人员招聘和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同时,社区党支部还联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设立了“香樟苑社区健康驿站”,在每个月的第二个周六开展“爱心义诊进社区 暖心服务零距离”送医送药志愿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可以看门诊,并为老人及其他慢特病居民送药上门,提供更加暖心的服务。
“小平台”凝聚多元共治“大合理”
香樟苑社区的安置小区是由社区和村分工管理和服务的,社区党支部打造了“红色联席会议”议事平台,保障群众需求有沟通,多方力量能聚集,急难工作有抓手。
议事平台由社区书记牵头,村书记、物业、城管、公安、业委会负责人和群众代表等共同参与协商议事,以每月召开1次“红色联席会议”制度为依托,重点讨论小区民生诉求、环境治理、安全隐患、矛盾纠纷化解、物业管理等方面问题,列出服务清单,积极主动为居民解难题、办实事。过去,安置小区随处晾晒、飞线充电、路灯不亮等现象较多,为提升小区整体环境,社区发挥议事平台作用,深化“皖美红色物业”建设,深入开展住宅物业大整治、大提升行动,现在小区内路灯亮了,充电桩安装了,社区和高科物业公司在安置小区内空余的场地专门划定了晾晒区集中晾晒,大大解决了居民随处晾晒衣物、农作物与文明创建不协调的问题。去年以来,通过协商议事平台,各方发挥联动效能,形成了治理合力,切实为群众解决了急难愁盼的问题120余件,社区治理成效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