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 松 本报通讯员 刘胜利 李方伟
安全,关乎社会大众福祉,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时刻紧绷安全之弦。
去年以来,市应急管理局全面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以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2023行动”为主线,滚动排查整治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领域重大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据了解,我市应急管理部门全力做好了6次强降雨、台风“杜苏芮”“卡努”防范应对和大通区2.4级地震应急处置,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1起、死亡22人,未发生较大事故,工贸行业无生产安全责任性死亡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处于全省较低水平,未发生因灾亡人事件。
聚焦重点领域,滚动排查整治重大隐患
2023年,我市聚焦危险化学品、煤矿、交通运输、燃气、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系统排查整治重大安全隐患360处,把一个个“隐患清单”变为“成果清单”。
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轮番上阵”,深入企业现场办公,“面对面”指导危险化学品企业细化396处隐患问题整改措施,“点对点”推动煤矿智能化转型升级,朱集东矿在2023年全国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决赛中荣获“薄煤层”赛道特等奖。建立了重点时段信息提醒和关键节点督导机制,“两会”“五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点对点”发函提示县区(园区)、市有关部门,“一对一”下沉督导县区(园区),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落细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做好安全生产防范工作。同时,分级挂牌督办突出隐患,市政府挂牌15处重大火灾隐患,市安委会挂牌16处重大隐患和168处交通隐患、市安委办挂牌16处危化重大隐患和1216处重点隐患。12月8日,市安委办集中约谈挂牌隐患整治不力的14家单位相关负责人。
强化统筹协调,全力防范各类自然灾害
我市充分发挥防汛抗旱、抗震、森林防火和减灾救灾等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抓落实、破难题、建机制,妥善应对各类突发自然灾害。
为精准锁定风险隐患,我市全面厘清薄弱环节和关键区域,整合防汛抗旱资料、资源,绘制淮南市防汛抗旱“一张图”,详细列出2003年以来历史险工险段和突出风险隐患73处、水利设施70座、仓库22个、队伍13支、地质灾害16处、易涝点96处。积极探索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前置储备点,2023年完成2个乡镇级前置储备库、14个村级前置储备点建设,向寿县、凤台县等5个县区前置折叠床、棉被、毛巾被等各类应急救灾物资3590件,持续提升乡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和防灾救灾保障水平。紧紧围绕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应急保障等方面,完成21个试点乡镇(街道)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田家庵区国庆街道在辖区重点易涝区域安装实时监控、“村村通”大喇叭等典型做法在全省推广。煤矿创一级标准化矿井7座。全省率先开通抖音号,发布宣传视频535个,“吸粉”2.55万,播放量达5154.9万次。以“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办“应急杯”抖音短视频大赛,防灾减灾科普视频播放量达100余万次。
强化基层基础,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统筹推进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