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土地利用、固废处置、数字治理方面深入挖掘潜能,变“废”为宝、逐“绿”前行,持续推进能源、工业、出行多方位绿色转型,助力全市循环经济平稳发展。
挖土地潜能,推动能源转型。聚焦采煤沉陷区土地征收和综合治理、不同类型产业用地合理转换,结合我市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成立工作专班,拟订近三年采煤沉陷区土地征收计划方案。通过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村庄用地、废弃矿山以及采煤沉陷区的非耕地区域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结合我市国土空间规划绘制光储产业发展图谱。
目前,潘集区采煤沉陷区风光储一体综合新能源基地﹑华润州来凤台县风光储一体化500千伏汇集站项目等4个风光火储能正在筹备项目前期工作,国晟乾景元隆6千兆瓦高效异质结电池项目、太蓝新能源10千兆瓦时半固态电池产业基地项目、中环低碳新能源4千兆瓦组件和16千兆瓦TOPCon电池项目有序推进。
挖固废潜能,助力工业降碳。将废弃物处理、资源回收型静脉产业的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现行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体系中,分类制定处置方式。结合城镇集中程度,将生活类的有机物垃圾的末端处置设施纳入区域生态修复类项目或园区整体规划;针对制造业固废物采用集中处置入园布局的方式,合理规划产业链“上下游”,推动重点行业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及规模化高效综合利用。
积极推进潘集园区北区等8个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将24个固废利用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库并预留建设用地指标,目前已投产项目9个、在建项目6个。
挖数据潜能,践行绿色出行。融合国土空间规划、5G网络发展规划,逐步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拓一批5G新应用场景,统筹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修编充换电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优化公共停车场、充换电设施配置指标,聚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充换电一体化建设体系,形成主城区半径2公里充电服务圈。
完善修订《淮南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明确新建居住区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新建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不低于35%并纳入地块规划条件,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建设、核实和验收,由第三方核实单位对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复核,相关信息纳入“建设用地批后全流程监管系统”实施全周期业务链条的审批、监管。
(本报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