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揭示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奋斗路径”和“发展密码”。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问题,创新不是别人能赐予的,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在新发展理念的有力指引下,一路不畏艰险,一路攻坚克难,创新中国精彩纷呈:“嫦娥”五号能够绕到月球背面取土,顺利回家,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蛟龙”号已经发展成“奋斗者”号成功下潜海洋深处11000米,从此在大洋深处进行科考、探险、搜救再无障碍,做到了“可下五洋捉鳖”;“天眼”侦测,可以探测来自遥远太空的脉冲信号,“北斗”成功组网,导航和定位从此摆脱对GPS的依赖。在互联网、物联网、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科技应用方面,中国创新令世界惊艳。面对未来发展,我们更加坚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经济社会发展谋划全国一盘棋,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日新月异,今天中华大地,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日益缩小,共同富裕的梦想逐步成为现实,面对未来发展,我们更加坚信:“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定不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让祖国的发展更加平衡协调、持续健康。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里必然包括对美好环境的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大气污染行动整治计划,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群星闪烁;开展水污染行动整治计划,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开展土壤污染行动整治计划,还老百姓柳暗花明、鸟语花香,吃得放心、住得舒心。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相继推出,山水湖田林草沙得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加清新、山河更加美丽。面对未来发展,我们更加坚信:“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开放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建设创新型国家、雄安新区建设、审批服务便民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全面推进。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欧班列日夜兼程,远洋巨轮穿梭世界,经贸盛会好戏连台……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面对未来发展,我们更加坚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可靠,更可持续,更有保障,更加公平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面对未来发展,我们更加坚信:“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断提高和完善社会建设水平,逐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树立系统观和全局观,从整体上协同推进,不能偏执一方、厚此薄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创新、注重协调、坚守绿色、深度开放、推进共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