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必须坚持”看习近平文化思想

梅超龄

版次:03  2024年01月2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去年十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动权,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博大精深,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破解时代课题、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光明未来的“金钥匙”,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征,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遵循。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时强调,“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党的任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文化利益,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是坚持人民至上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表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发展的过程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时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厚植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例如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文艺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形成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文化自信自立的重要体现,其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更彰显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注重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道理讲好中国经验。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态度原则。守正就是正本清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握时代脉搏。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民族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界,正是因为我们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始终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回顾我们的历史文明,始终以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看待外来文化。新时代我们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不论是课题研究、文艺创作,还是宣传思想工作,都需要从问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哲学社会科学更是要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灯塔。党始终坚持对文化建设展开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早在党的十八大时就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规划,一体实施。不仅如此,我们更要以系统观念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将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联系起来,将文化建设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体会“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这句话的分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屹立世界之林五千年从未断绝之文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纪的理论实践地,中国有责任有义务兼济天下,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传播出去,将熔铸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成果共享出去,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做法,学习中国的经验。坚持胸怀天下同时也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外学来的科学真理。”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具有深厚的包容性、开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将天下大同的思想一以贯之,并融入了具有高度国际主义精神和解放全人类崇高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力量。

“六个必须坚持”,不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增强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意识,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