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cholelithiasis)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内的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约3%~11%,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2.57。在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多发于成年人,4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这里主要向大家介绍胆囊结石(choeystolithiasis)的相关知识。
胆囊结石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与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固醇成核过程异常以及胆囊功能异常有关。胆囊结石主要发病危险因素包括肥胖、脂肪肝、油腻饮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缺乏运动、不吃早餐和胆囊结石家族史、多次妊娠等。
胆囊结石可分为胆固醇类结石、胆色素类结石、碳酸钙、磷酸钙或棕榈酸钙结石等。在我国,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固醇结石的比例已明显高于胆色素结石。胆囊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造成胆汁淤积和影响胆固醇与胆汁磷酸酯浓度比例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胆囊结石的临床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位置、有无阻塞与感染等。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或静止性胆囊结石,其他患者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少数患者可出现胆绞痛的典型症状。多数患者仅在进食过多、吃油腻食物、工作紧张或疲劳时感觉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患者常常误以为“胃病”发作而就诊。胆绞痛是一种剧烈的疼痛,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阵发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常伴有放射痛,向右肩胛部或背部放射,70%的患者1年内会再次发作,随后发作频繁。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因心脏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前来就诊,表现为胸痛、右上腹疼痛等,患者本身心脏无器质性病变,心脏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一般胆道系统疾病治愈后,心脏症状可完全消失。该病被命名为“胆心综合征”,于1909年由Babcock首次提出,是指由于胆道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管炎等)引起的一系列类似冠心病发作的症状及心电图异常的一类疾病。但是,如果胆心综合征持续时间过长,患者也有可能发展为不可逆的器质性心脏病变。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Mirizzi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及梗阻性黄疸。在结石及炎症的长期慢性刺激之下,胆囊存在癌变的风险,因此,应谨慎对待胆囊结石,不可疏忽大意。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临床上用以诊断胆囊结石的常规检查手段,其准确率近100%,无症状胆囊结石无需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访。对于有症状和/或存在并发症的胆囊结石,推荐手术治疗,首选手术方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其具有瘢痕小、恢复快、疼痛程度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上是关于胆囊结石的一般知识,如何关注胆囊健康,预防胆囊结石,给大家几点建议:
1、构建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 低盐低脂饮食,少吃或不吃油炸、油腻的食物,少吃动物内脏、蛋黄,少吃精制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高脂肪餐,多食用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蘑菇等蔬菜以及新鲜水果、粗粮等,适量摄入低脂、低胆固醇的蛋白质食物,如鸡、鸭、鱼、虾等。一日三餐宜规律进食,强调早餐的重要性,保证胆汁的均衡分泌和胆囊的规律收缩。每日适量饮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喝水可以帮助降低胆汁的浓度,避免浓缩的胆汁破坏胆道粘膜,增加尿量,降低血胆固醇水平,降低患胆囊结石的风险。
2、维持正常的BMI水平 BMI即体重指数,又称为身体质量指数、体质指数,其计算式是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我国正常成人BMI范围为18.5-23.9(Kg/m^2),该指标可以大致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和肥胖程度,BMI值在24-27.9之间为超重,高于27.9时则被认为是肥胖状态。肥胖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之一,因肥胖人群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量增多,胆囊结石的发生概率增大。需要注意的是,BMI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①无法区分脂肪和肌肉的质量,易将肌肉发达的人群误判为超重或肥胖;②对于肌肉和骨质一同减少的老年人,其实际已经超重了,但可能也会被划分为正常范围;③BMI忽略了内脏脂肪的危险性,内脏脂肪超标对健康的危害远大于皮下脂肪。因此,不能过于依赖BMI结果,要结合其他健康评估指标,如血压、血糖、胆固醇、体脂率等。
3、坚持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维持胆囊的收缩力。长期不运动可导致胆囊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胆汁瘀滞。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效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和胆汁的浓度。建议个人根据年龄、身体条件、耐受程度等合理安排,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
4、控制代谢性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控制代谢紊乱,日常饮食尽量采用煮、炖、清蒸的烹调方式,避免烧烤、煎炸,既能减少食物制作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流失,又能保证摄入较少的胆固醇。
5、定期体检 尤其对于胆囊结石高风险、无症状胆囊结石等人群,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胆囊结石或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作者单位系安徽淮南朝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