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1月21日一版报道

“停水缺水”成为记忆

——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探访⑥

版次:A01  2024年01月2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日报记者 武长鹏 柏 松

“停水?都快记不得了。”近日,淮南市凤台县尚塘镇尚塘村村民马登保告诉记者,过去几乎每户院里都有压水井,自从前两年水厂扩建,水压正常后,供水一直很稳定,压水井大多荒废了。

2011年,尚塘镇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尚塘水厂,将饮用水源由地下水替换为地表水,日出水量3000立方米,镇上很多居民家中通了自来水。然而,自来水通得虽早,当地群众却并不满意。

尚塘水厂负责人陈迪科说,全镇有4万多人,当时,水厂日出水量远远不能满足24小时供水需求,只在居民做饭和洗漱前后供水,部分时间停水,居民只能继续使用压水井来满足日常用水需求。有条件的居民用电水泵抽水,又要增加一笔开支。

2015年,政府投入3000余万元对尚塘水厂进行扩建,将日供水量提高到5800立方米。“日常够用了,但就怕逢年过节。”陈迪科告诉记者,遇到长假和春节,外出务工的人回来了,供水压力剧增,只能降低水压供水。

“那个时候,我家有个大水缸,夜里水压大,经常要半夜起来接水储存。”尚塘村村民孙健说,时间久了,水缸里长满青苔,既影响水质,清洗起来也麻烦,“如今,供水终于稳定了!”

2021年,凤台县大力推进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对尚塘水厂再次进行扩建,将日出水量提升至15800立方米,为10余万人输送来自茨淮新河的地表水,彻底解决了供水压力不足问题。

实施引调水工程以来,凤台县建成投用5个规模水厂,形成五大供水分区,覆盖全县17个乡镇、221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农村自来水全覆盖。

凤台全境完成饮用水源替换后,于2023年5月,投资1.15亿元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

“要让群众喝到稳定的引调水,既要依托大水源建设大水厂,也要构建大管网,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淮南市水利局副局长王伟告诉记者,凤台县对全县原自建农村单村深井工程配套供水管网、“十四五”前已建成的农饮工程供水管网及配套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铺设供水管网约660公里、入户管线约59.2公里。目前,26.39万名农村居民从中受益。

在凤台往南15公里的淮南市毛集实验区,6万亩焦岗湖烟波浩渺,是外地人眼中的水乡。

“焦岗湖的水不是饮用水源,村里前几年还在吃地下水。”焦岗湖南岸的臧巷村党总支书记臧贤伍说,水乡喝不到好水,一度是广大干群的揪心事。

2022年,毛集实验区依托新建首创水厂,深入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通过管网延伸工程兼并整合16座小型水厂,实现“一区一网”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期工程投资4000余万元,共铺设管网54.2公里,将淮河水送进村民家中。

“好水来了,我们干事创业也有了底气。”臧贤伍告诉记者,由于水质和水压达标,淮南师范学院已与村里合作,建设豆腐乳厂、麻花加工厂,乡村振兴有了新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