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

满眼生机转化钧 奋楫笃行日争新

版次:A02  2024年01月1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工业园区的机声隆隆,奏响高质量发展的乐章。

高塘湖水的干净清澈,诉说着绿色发展的故事。

这里有一幅幅和谐美好、欣欣向荣的画卷:广袤田畴,农业发展上演“动力变革”;林立园区,工业经济绘出“向上曲线”;项目现场,施工建设按下“快进键”……

这里有一份份经济向好、发展向新、民生向暖的答卷:2023年,大通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五大攻坚行动,以超常规的举措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力扩投入、上项目、强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承压向好。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3亿元、增长3.5%。区属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9亿元,增长9.1%。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7%,增速持续“跑赢”GDP。

坚持稳中求进,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经济发展,以质取胜。“2023年,大通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指挥棒’树高质量发展‘风向标’,正确把握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大通区委书记张友贤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2023年,大通区聚焦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新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库1个,建成小麦、水稻良种繁育基地2650亩,基本完成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3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个,获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家,工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禄弘新材料等6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16个技改项目加快实施,工业投资增长85.5%、技改投资增长97.9%,均居全市前列。倾力打造“风光火储”新型能源基地,投资74.5亿元的洛河电厂四期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批复,投资30亿元的上窑工业集聚区储能设备产业园项目规划通过市级审批,超额完成整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任务。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建成省级灵活用工平台经济服务平台,新增省级农村电商示范企业1家、电商经营主体159家;富华服饰获评安徽省“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开展“徽动消费·乐享大通”活动,区属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

聚焦扩大有效投资,狠抓“双招双引”,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大通区聚焦双招双引“主战场”,树牢“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思路,布局苏南、浙东产业集聚片区,构建“1+3+5+12”全员招商大格局,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个、总投资88.1亿元,工业招商项目实际形成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投资10亿元的中辉科技产业园项目当年签约即开工,投资30亿元的天铂储能设备制造及绿色新能源项目一期完成规划选址,实现10亿级、30亿级工业项目重大突破。打好项目建设“主战役”,51个省市重点项目实行“三定一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增长16.3%,居全市前列。非开挖装备生产基地等25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至精钢构二期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李兴机械等8个项目如期竣工投产。强化全要素保障,谋划申报中央预算内、政府专项债等项目26个,获得上级资金支持6.2亿元。

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平台支撑。该区夯实园区发展“主阵地”,编制大通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上窑工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二期控制性规划,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拓展园区发展空间4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3.9万平方米,签约入驻企业9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上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及新建项目8.2亿元“亩均英雄贷”获批放款;园区土地集约节约用地评价方案编制完成,清退“僵尸企业”7家,盘活低效用地560亩、厂房5.5万平方米。完善园区基础配套,新建园区支路3条、污水管网5.8公里。

聚力转型升级,实现更有活力的发展

区域发展新活力的释放,源于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技创新。

2023年,大通区开放合作扩面提质,聚焦全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承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移示范园等,引入项目6个,总投资40.4亿元。全方位对标新虹街道开发开放先进实践,区级党政代表团登门拜访,商定共建事项5件,选派3名干部跟班学习。组织外贸企业参与进博会、广交会,新增外贸实绩企业1家。珍珠码头即将通航,“内陆大通”将迈入“口岸时代”。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该区统筹推进年度64项改革任务,建成乡镇(街道)“一目录三清单”权责清单体系,综合行政执法赋权落地落实。实施第二轮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成立区幼教集团。在全市率先完成全省“商务一单”县级事项认领编制工作。推动区属国企市场化、平台化、资本化改革,平台公司总资产突破70亿元,获得融资10.4亿元。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新增土地流转7200亩,全程托管4.68万亩。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该区扎实开展“优环境、促发展”系列活动,14项营商环境重点指标不断提升,解决企业问题631个,满意度居全市前列。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加大财税金融助企纾困力度,新增减税降费3.1亿元,财政兑付各类资金6000余万元。组织招聘活动320场次,帮助企业招工740余人。9家企业上榜“淮南100强”,总量位居市辖区前列。

科技创新激发澎湃动力。预计,该区全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6家。新增发明专利3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5.2%,居全市前列。大唐电力成功创建省级新能源研究平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增至7家。步瑞吉、富华服饰获评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唐兴科技接连下线“沂蒙一号”盾构机、“秦山一号”隧道掘进机和“天马岛二号”盾构机,一举填补省内民营企业的空白,为大通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再添“大国重器”!

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更有温度的发展

民生关乎民心。2023年,大通区坚持民生优先,全年支出民生资金6.5亿元,占财政支出85%。筹集资金1亿元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以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全区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放心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公办幼儿园改造提升等13个教育重点项目,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通过省级评估,获评省级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

社会保障持续完善,提升民生温度。该区高质量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涉区35项任务全部完成。新增城乡老年助餐点11个、区级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1所、村级养老服务站7个,为老助餐9.4万人次,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108户。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598.7万元。新增全民健身路径3套,体育健身设施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备案11家托育机构,新增幼儿托位249个,申报示范性托育机构1家。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280个、汽车公共充电桩100个。打造市级“工会驿站”50家,建成瀚城社区“零工驿站”。组织“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活动698场。城乡居民医保征缴基本完成。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焕发活力。该区统筹推进“三城联创”,完成4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增“席地而坐”城市客厅1处。在全市率先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经验做法获市政府高度肯定并向全市推广。51家单位获评市级文明单位,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国首块烈士纪念设施标识牌在市烈士陵园揭牌,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人武部新营区办公楼交付使用。完成泽润园智慧社区省级试点建设。村务公开标准化建设省级试点通过验收。

社会事业长效发展,平安建设获得省、市嘉奖。安徽省淮南女子监狱挂牌成立。政府领导班子公开接访169批307人次,阅批群众来信222件,化解重点信访事项34件。顶格成立“五经普”领导机制,清查工作超额完成。市场监管局获国家级表彰,作为县(区)唯一代表在全省星级市场监督管理所评定座谈会上交流经验。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整修改造完成。持续推进自建房、燃气安全隐患综合整治,织牢防溺水安全网,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统筹城乡建设,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以城带乡促均衡,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大通区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统筹振兴乡村、建设城区,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大通形象。高效完成G206拓宽改造(洛河-九龙岗段)和潘集电厂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大通段)征地拆迁,配合做好S10淮扬高速前期工作;淮南港洛河作业区、K10“平改立”等4个重点交通项目加快实施;开工环铁路东延至中兴路,续建支四路、二小南路等城区支路,启动林场路(南山路—园艺路)项目。新建55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448套棚户区改造安置房。九龙岗南门口片区等2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惠及2364户群众。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大通区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总产12.1万吨,实现“二十连丰”。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位列全省第14位、较上年大幅前进8位。方楼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高塘人家”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入选皖美消费新场景百强名单;王楼村入选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为全省“千万工程”首批精品示范村;河沿村、上窑村获评省级“精品主题村”;安塘村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首获省级数字农业工场认定,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在全省叫得响的创新亮点!

城乡生态绿色友好,对外形象全面提升。该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塘湖系统治理做法被全国河湖长制工作简报刊发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成效显著。99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成整改验收。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植树造林599亩,修复省级退化林1800亩。完成魏山盆景园等10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00余只鸳鸯、1000余只天鹅等珍稀候鸟连续第7年来大通越冬,“鸳鸯湖”“天鹅湖”已成为省内外知名候鸟迁徙越冬地,成为大通最靓丽的生态名片。同时,高规格主办预制食品产业发展论坛,电视剧《六姊妹》在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开机,市级以上权威媒体刊发大通报道700余篇,大通知名度、美誉度全面提升。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大通区委副书记、区长明冠雷表示,当前大通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关键阶段。新的一年,大通区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抓紧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盘活工矿废弃地和城中村资源,加快新兴产业导入,推进项目大建设、功能大配套、品质大提升,推动“融入主城区”到“建设主城区”的转变更加深入人心,奋力在全面振兴、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中实现精彩“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