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民政

为民生“加码” 为幸福“加温”

版次:A04  2024年01月1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自古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23年,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争先进位,在兜底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干当先,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作出批示。市民政局荣获“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实施两纲先进集体”“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单位”。全市民政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养老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分别在全省做经验交流发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居全省第一方阵。市民政局组织的“淮南慈善公益助力乡村振兴·店集贡米”参加第十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览会,为全省唯一入围的专题项目路演。市民政局“护童成长”项目入选2023年度安徽省十大优秀案例,局机关“四下基层”入选全省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市救助站“护苗成长”获2023年全省“一支部一品牌”百优案例。民政部官网刊载专访《淮南兜底线保基本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人民日报》对淮南市网格化工作进行了报道。《中国社会报》头版刊登《把群众的人生大事办好》宣传淮南市婚姻登记改革成果。

聚焦兜底保障,织牢社会精准救助安全网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市连续8年提高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84元、755元,增幅分别为8.1%、6.6%,超过省级规定的7%、4.5%。2023年以来,全年发放保障金8.2亿元。在全省率先修订印发《淮南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细则》《淮南市临时救助工作操作细则》,视情放宽收入、财产、赡(抚、扶)养费等核算政策。实现对15.1万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预警全覆盖,将全市2.7万名持证重度残疾人中的10924名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主动为个人自付费用较大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85万元。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将救助标准提高到我市低保月保障标准的24倍。发放临时救助金1266万元。成立993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覆盖率89%,筹集资金930多万元。以“救在淮南 助您幸福”为主题,委托第三方根据困难群众需求开展探视走访、家政服务、理发助浴、精神慰藉等“物质+服务”的多元化服务类社会救助。

聚焦“一老一小”,描绘“朝夕美好”幸福景

“一老一小”,“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市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守护最美“夕阳红”。制定印发《淮南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农村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40元提高至60元。3家老年助餐服务机构被遴选为安徽省老年助餐服务品牌,3家机构被评为省级优质医养结合示范机构,3家机构入选省级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在全省率先开展“物业+养老服务”试点。签订《闵行区和淮南市养老服务领域结对合作帮扶协议》,两地共确定4家异地康养基地。潘集区争创安徽省农村养老服务改革示范区,八公山区被确定为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创建区。东方颐养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寿县县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6662万元。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市持续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托起多彩“少年梦”。做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将6名困境儿童及时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全市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1700.38万元,发放助学金200万元。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牵手行动全覆盖,我市优秀牵手人代表在全省会议作交流发言。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社会工作服务站,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机构,打造“护童成长”“慈善助童”等儿童服务类项目13个,开展关爱保障活动336场,惠及儿童2万余人。通过收养平台实现6名孤弃儿童回归家庭。

聚焦社会服务,为城市增添温暖底色

社会事务工作面向千家万户。我市积极开展婚姻登记领域“放管服”改革,婚姻登记从“跨区通办”到“跨省通办”、涉外婚姻登记,全市办理婚姻登记23939对。让数据跑腿,残疾人两项补贴申领实行“全程网办”,两项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累计发放补贴资金7595.4万元,惠及全市近8万名残疾人。与公安、城管等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第一时间累计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573人次。提升殡葬管理服务能力,投入资金2.95亿元加强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新建城市公益性公墓2座、乡镇、村级公益性公墓96座。落实惠民殡葬,对困难群众实行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全市为3556名困难群众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278万元。凤台县实现惠民殡葬全覆盖。

全市社会组织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优势,成功招引5个项目,总投资28.8亿元。全市各县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7123家,完成目标任务的103%。引导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举行大型现场招聘会,设置岗位239个,招聘79人。同时,抓好省社会企业试点和市社会企业培育认定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学历提升、持证率提升和实务能力提升工程“三项工程”。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截至目前,募集资金730万元。设立社区(村)慈善基金79个,实现毛集实验区、淮南经开区全覆盖。投入98.65万元慈善资金开展7个“慈善助老”“慈善助童”项目。加强福利彩票管理与销售,全年销售彩票达2.19亿元,同比增量达8050万元,增幅58.39%,位居全省前列。加强福利彩票管理与销售,全年销售彩票达2.19亿元,同比增量达8050万元,增幅58.39%,位居全省前列。

聚焦基层治理,构建群众幸福美好家园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我市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全市285个社区、827个村统一设置综合网格4888个。在全省率先打通网格员晋升渠道,每年拿出30%比例面向专职网格员招聘社区工作者,2023年首批专场招聘提供岗位40个。每万名常住城镇人口拥有城市社区工作者16.3人,位居全省前列。毛集实验区臧巷村顺利通过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中期评估验收。

规范法规和区划地名工作。我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企业不出门即可申请办理门牌,累计办理31个。按新标准更新市级和县级界桩共7颗。完成淮南高新区31条路命名工作。开展“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常态化数据更新工作,更新地名信息2235条,位居全省前列。

本报记者 朱庆磊 本报通讯员 李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