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淮南联合大学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力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局面。
以高标准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领导力全面增强。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引导全校师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把党建与事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全年召开党委会28次、校长办公会17次,研究决策事项491个,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15项,修订并公布了学校章程,依法治校和班子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的思想引领力全面提升。校党委紧扣主题教育的总目标和要求,制定印发了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举办了专题读书班,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开展集体学习150次,交流体会107次,主题党日85次,开展党性教育435人次,征求意见建议66条,形成了10篇调研报告。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党的组织凝聚力全面提升。学校党委聚焦各项党建重点工作,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全年发展党员150人,推荐入党积极分子624人,完成了24个新成立支部的选举工作。信息工程学院应用技术教研室党支部获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党的风险防范力全面增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三重”包保机制,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全年共组织160余人次参加了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网络培训,坚决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以高起点思政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配齐配强思政工作队伍。截止2023年底,学校配有专职思政课教师30人,兼职思政课教师32人,专职辅导员54人,师生比均符合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要求。
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办学主责主业,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持续优化“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团学组织作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依托“红五月”和“科技文化艺术周”等,积极打造品牌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科技文化艺术周,开展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和2023年淮南国际马拉松大赛等志愿服务活动300场,参与10000人次。1名团干部获“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2个班级团支部获“淮南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2名团干部获“淮南市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8名团员学生获“淮南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学生资助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2次心理筛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常态化、全覆盖、立体式监测排查,对有心理问题学生,及时制定干预帮扶方案。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困难学生资助各种政策,精准甄别和资助各类家庭困难学生,及时慰问甘肃积石山地震灾区学生,全年共发放各类资助资金2163多万元。
以高赋能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
招生就业持续向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各类招生实际报到5519人、开放教育共招生录取3265人,总体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截止2023年底,校本部各级各类在校生人数达23000余人,在校生规模再创新高。校党委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主体责任,书记校长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全年领导班子成员共走访企业214家。2023届毕业生4040人,有129名毕业生光荣参军入伍,毕业生最终去向落实率达97.60%,留淮率达40%。
同时,开放教育、成人教育招生工作也成效显著,2023年度开放教育共招生录取3265人,成人高考招生录取1823人、专升本199人。截止2023年底,各类继续教育在校生合计12051人。
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办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紧密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淮南市6+1产业布局,新申报了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4个新专业,药学专业群成功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学校以“岗课赛证融通”为抓手,多措并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元制”实验班、退役军人定向就业班、中安联合订单班、专本联合培养等一大批教改项目全面实施;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以上100余项,累计开展了830人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1272人次的1+X证书考试工作。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学校以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改革,挂牌成立了淮南市化工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成功获批淮南新材料产业学院市域联合体、长三角化工新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安徽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项目,各学院加入全国性产教融合共同体23个,京东产业学院等一大批产业学院正在积极推进。
加强教科研和社会培训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全年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新增专利授权共计27件,成功立项淮南市煤矿工作面深层瓦斯智能排放研究中心,全年教科研项目立项经费100余万元,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共103万元。社会培训、老年教育等工作成效显著,先后承担了全市环境执法人员无人机技能培训、经济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培训、农民食用菌生产工职业技能大赛、安全管理人员、建筑八大员、二级建造师等社会培训工作,累计培训人次近万人;由老年开放大学申报的《尊老为德 敬老为善——淮南联合大学“老有所学”暖民心项目》获评安徽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教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全年新引进博士2人、硕士70人,认定“双师型”教师16人,有2人晋升教授职称、13人晋升副教授职称,2名教师获得淮南市“学科名人”、4名教师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双链融合专员”、4名外聘教师被评为“安徽省产业教授”,33名教师被评为校级专业带头人,安排120余名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在全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实现了新突破,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梅燕老师团队获得一等奖并入围国家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以高水平服务保障助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全年共计净投入约1300多万元用于实验实训设施改造提升,新建女生5号公寓楼、部分楼宇美化修缮、果树林景观改造等一大批校园基本建设项目也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被评为“淮南市第三届文明校园”。
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学校累计建设了50个网上办事流程,网上办事大厅基本实现了“一网通办”功能。学校也成功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项目。
后勤服务保障持续优化。以学生公寓、食堂、服务中心、卫生防疫等为重点,全面推进规范管理和精细化服务能力建设。
教职工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先后组织了2批近百名教职工进行疗休养、组织522人参加了淮南市在职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等,广大教职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