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生态淮南的发展底色。
放眼今日淮南,一城美景,满目风光。青山蕴含美丽,碧水滋养活力,蓝天洋溢幸福,一幅新时代“山水淮南”美丽图景徐徐铺展开来。
2023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优异答卷——
大气环境质量愈发“清新”:2023年,全市PM2.5浓度38.7μg/m3,同比下降4.4%,较2020年下降19.7%,改善幅度全省第2;PM10浓度65.9μg/m3,同比下降0.8%,较2020年下降13.2%,改善幅度全省第3;优良天数比例80.5%,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较2020年增长7.8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1。3项指标连续4年实现“两降一升”,考核指标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十四五”目标,同时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5项指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愈发“清澈”:全市8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体达标率100%,优良比例87.5%;11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体优良比例100%,较去年同期提升30个百分点。全市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土壤环境质量愈发“清净”: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日益向好生态答卷的背后凝聚的是全市上下对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念,对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的锲而不舍,是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不变情怀。
特别是2023年以来,在省生态环境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淮南为引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凝聚众心,砥砺奋进,努力为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全力以赴推进污染攻坚,环境质量向优而变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在“三个狠抓”上着力。狠抓问题解决。建立完善每日调度会商机制,已组织召开大气污染防治视频会248次。建立健全工作联动机制,每天对道路、工地、工业企业等各类污染源进行督导排查,形成问题巡查—交办—整改—反馈—复核—销号闭环管理机制。狠抓重点领域。以“五控”为抓手,深入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在控尘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9项扬尘治理专项行动,巡查发现扬尘污染问题961个,已完成整改901个。在控车方面,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762辆、出租车445辆,占比分别达到100%、93.1%。注销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5048辆,报废拆解94台。在控气方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行动、涉VOCs企业大排查行动,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管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在控煤方面,加快火电行业超净排放改造、加大“散煤”动态清零力度、深度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在控烧方面,实施全区域全时段秸秆禁烧,持续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排查,整改到位率100%。狠抓技术支持。构建了微站网格化监管系统,聘请中科院大气所专家团队开展PM2.5和O3协同治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指导县区开展精准管控。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在“四个加强”上着力。加强入河排污口问题排查。对全市在册144个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及排污情况进行专项排查、定期监测。全面开展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组织实施溯源,明确主体责任,制定实施“一口一策”整治方案,逐步实现“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对全市46个在用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例行监测,全部达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专项检查,完成3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划分技术报告编制。加强水环境考核断面达标治理。以断面所在县区为主体,对水质明显较差的支流、排口、泵站等进行溯源;与合肥市、阜阳市就共界河流(湖泊)水环境问题开展联合会商、巡查、监测工作,在流域水环境改善上形成合力。加强流域治理项目谋划实施。谋划中央水污染资金项目,总投资3.5亿余元共5个项目进入中央储备库;推进实施瓦埠湖北岸生态修复、焦岗湖入湖水系治理、焦岗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和泥河夹沟段生态治理等4项目建设,总投资2.544亿余元,获得中央资金1.556亿元,通过流域性的生态修复,达到长治久清的效果。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在“五个强化”上着力。强化农村净水攻坚。明确全市农村净水攻坚行动主要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及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对已完成的59条农村黑臭水体开展巡查和监督性检测。强化农村四项任务。完成农村污水治理任务3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26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90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任务23个。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升。一年两次排查整治195座日处理20吨及以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开展进水、出水水质监测。正常运行率逐年提升,从2021年的60.9%提升至2023年的88.07%。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在全省率先启动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项目。强化固废污染防治。加强处置能力建设,开展中小微企业及社会源类危险废物综合收贮运试点工作。
攻坚克难推动问题整改,群众感知向好而转
全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23年,我市认真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改要求,通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调研督导、市级领导包保、部门联合督查督办等方式,强力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43个问题完成整改41个、转办686件信访件完成整改683件;“绿盾2019”反馈232个问题完成整改230个;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3个问题完成整改2个。省级环保督察反馈104个问题完成整改92个、转办783件信访件完成整改782件,长江经济带(安徽)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20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焦岗湖省级专项督察反馈14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深耕细作加强生态修复,生态系统向美而进
以生态修复攻坚行动为抓手,以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为依托,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上持续攻坚。强力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焦岗湖光伏已完成拆除和生态修复。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点,强化“5.22”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配合防控外来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切实保障生态安全,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千方百计助推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向绿而行
发挥环保对经济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完成14家发电企业碳排放报告编制及碳排放数据核查,在成功争取安徽省首批减污降碳试点城市基础上,正积极争创国家级减污降碳试点城市。严把环评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强化环境要素保障,服务重点项目落地,审批环评报告252个。走访企业952家次,收集各类环境问题198个,并全部予以解决。积极开展“双招双引”,今年新增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44个,总投资498.61亿元。
逐绿而行,淮南生态画卷绘就崭新图景。
实干成就梦想,奋斗正当其时。新的一年,市生态环境局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以更高水平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更强担当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以更实举措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