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磷不缁!盘活“沉睡资源”唤醒“休眠厂房”

本报记者 张 静

版次:01  2024年01月1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图为潘集经开区(北区)标准化厂房。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1月9日上午,潘集经开区(北区),总投资1.8亿元的淮南玖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域智能系统正式启用。“整个项目工期只用了9个月,去年12月25日试投产,占地31亩,年产值预计可达3亿元。”公司负责人陈宏梅说。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块沉寂已久的闲置土地。

“在存量中求增量,在既有中求新生。”近年来,潘集区坚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盘活闲置土地厂房等“沉睡的资源”,按照“一地一册”和“一地一策”的要求,梳理园区“搁浅项目”“僵尸企业”,摸清“家底”,登记造册,分类定制一对一处置方案,对其展开“施救”。2023年,潘集经开区(北区)通过“腾笼换鸟”、吐故纳新,置换了15个项目入驻,处置面积近7万平方米;盘活闲置用地588.5亩。

在安徽高林包装有限公司平板车间,数台大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有条不紊运转,一卷卷原纸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加工成一张张平整度高、楞尖饱满的瓦楞纸板。“原先这里是一家服装厂,项目流产后,100余亩土地闲置。公司于2020年利用原闲置厂房进驻,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当年升规,2023年产值1.6亿元,今年二期投产后,可达3亿元,同时可解决120人就业。”公司负责人王奎介绍。

迅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保温保鲜泡沫箱成型车间内,生产线“火力全开”、机器轰鸣。同时,成品仓库外数辆货车等着将成品泡沫箱运往订购商。

“企业原先是生产LED灯具的,前两年受疫情影响步履维艰,难以为继。去年,我们园区帮企业出谋划策,进行项目转产,决定就近利用嘉玺产品聚苯乙烯和平圩电厂稳定的蒸汽资源,改上现代化EPS泡沫箱生产线。”潘集经开区(北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伟告诉记者。

得益于园区“穿针引线”,迅邦光电与上述两家企业一拍即合,改造利用原低效厂房5600平方米,购置国内先进的泡沫成型产品加工生产设备20余台(套)。目前,年收入可达3000万元,吸纳50人就业。

“迅邦光电所在的这片地块,有5家僵尸企业。去年以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盘活,使近200亩闲置、低效土地得到二次利用,实践证明,园区一边巧用腾挪之术,一边架桥铺路,让老项目卸下了包袱,新项目顺利落地,达到了一举多赢的效果,这个路子走对了。”李伟深有感触地说。

“腾笼换鸟”、吐故纳新。什么样的“笼”该腾?换什么样的“鸟”?潘集区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年全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意见》《潘集区招商引资扶持政策(试行)》等文件,“亩均效益评价”迭代升级,进一步倒逼传统企业改造提升,低效企业、低效用地退出或转型,推动寸土生尺金。

赋能招商突破,引新投资“换血”、上新项目“接盘”。安徽贝诺森包装有限公司入驻新材料基地,去年12月份经过验收,今年1月底将试产。期间,园区还从关联行业入手,积极对接招引了工固环境科技、占兆新能源电缆、益森新型建材、屹山新型建材、飞腾天然气储备站6家“同链”企业,7家企业总投资7.5亿元。

“园区确定集群式招商计划,绘制出清晰的‘产业图谱’,通过项目‘嫁接’‘联姻’等方式实现补链、扩链、强链,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李伟说。

位于生态大道南侧,只见一期9栋多层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厂房外部造型简洁大方,内部整洁宽敞,设置了研发中心、办公区域、生产车间等功能区。一期标准化厂房共占地69.71亩,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 (下转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