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接力赛 有效衔接步伐快

版次:A04  2024年01月1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路通业旺田园美 家富人和岁月甜。”在寿县涧沟镇顾寨街道堆坊中心村的小游园里,一处“振兴亭”的对联异常醒目。伴着冬日暖阳,附近居民在饭后成群结伴而来,在“振兴亭”里说着笑着,尽情享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幸福。

乡村天地阔,振兴写新篇。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立足巩固、围绕拓展、着眼衔接,一幅产业兴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治理向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稳振兴基础,打好基层“阵地战”

“闲房变厂房,闲人变工人,闲田变果园,绿水青山在眼前……”近日,在淮南高新区双创中心举行的全市选派第一书记“擂台比武”大赛现场,市林业局派驻凤台县古店乡北王集村第一书记俞保东讲述了帮扶以来村子的变化。

“晒”成绩、“亮”经验、“谈”收获、“练”本领。全市14名第一书记上台,以“现场演讲+PPT演示+短视频展示”的方式,比拼实打实的发展成绩,砥砺硬碰硬的攻坚精神,充分展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驻村干部扎根基层、忠诚履职的良好精神风貌。

驻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是人民群众身边的“主心骨”,我市高度重视驻村干部力量,充分激发驻村干部内在动力、创造活力,推动他们在乡村振兴一线奋勇前行。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出台《淮南市选派干部量化考核实施方案》,严格落实选派干部管理实施细则,扎实开展选派工作“六项行动”,每季度组织开展驻村第一书记“擂台比武”。

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首要任务,市乡村振兴局统筹推进各县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监测的通知》要求,压紧压实“四级网格”责任,持续加强监测帮扶,坚持常态化走访。目前,全市3万余名帮扶联系人,对63189户脱贫户、6381户监测户开展精准帮扶,全市监测对象措施落实率100%,有效解决了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的实际困难,全市未发生返贫致贫的情况。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深入落实中央和省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立足淮南实际,扎实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综合评价等有效衔接。2023年全市共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7亿元,其中市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6000万元,较2022年市级衔接资金增加300万元,增幅5.3%。大力争取更多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2023年已到县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计43370万元,较去年增加2023万元。

2023年,我市持续推进“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返校复学情况排查工作,发放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4.32万人次,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各项资助共76821人次,发放资助资金9023.5万元。全面落实基本医保“保基本”、大病保险“保大病”、医疗救助“兜底线”的综合保障体系,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病有所医,医有所保。严格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75户,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投资2.28亿元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完成14.25万农村人口地下水源替换任务。

做产业文章,鼓足农民“钱袋子”

“我家有3亩地大棚,种植葡萄、蔬菜,收益不错,生活越过越好了。”走进潘集区田集街道刘龙社区的蔬菜大棚,李维希和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大棚内莴笋、辣椒等蔬菜郁郁葱葱,长势良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市各地持续以“产业兴旺”为基石,将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振兴的根本之策,全面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特色产品立住脚、基础夯实后,进一步聚焦“产业延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种植、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联营发展模式,拓展了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在寿县茶庵镇安徽新诚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干净整洁,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电子零配件的加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2022年入驻茶庵镇的小微产业园以来,从当地聘用员工50余人,村民们的月收入能达到4000至5000元,有效解决了附近村民就近就业的问题。

为解决脱贫攻坚初期产业项目实施分散、“遍地开花”的问题,我市以原国贫县寿县为重点,强化衔接资金使用,谋划跨乡镇(村)大产业项目,总投资3.64亿元实施“小微园”产业项目85个,鼓励积极招入与区域主导产业相关联的配套产业及服装产业、电子产业等制造产业,实现了群众、村集体、企业和政府四赢。小微园入住企业累计实现产值5.22亿元,累计实现利税1553万元、租金收益1645万元,累计带动就业3008人。

我市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拓展增收渠道,围绕以“一大一小”为代表的大托管、小微园乡村产业模式和“一外一内”为主体的省外、县内就业平台为重点,持续增加农村收入。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2元,同比增长7.7%,2023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7655元,增长14.3%。

促乡村文明,增强乡村“软实力”

2023年,凤台县岳张集镇积极开展“最美婆媳”、五好文明家庭及“美丽庭院”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挖掘身边典型榜样,以“小家带大家”,以家庭美德带动社会公德,推动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近年来,我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不断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强化乡村德治教化,有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2023年,我市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137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457公里、安防工程470公里。认真做好农村改厕“提质年”各项重点工作,完成改厕15440户,超年初计划15.5%。高质量完成美丽乡村省级验收工作,全市28个2020年度省级中心村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寿县、凤台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强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截至11月底,全市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5.7万吨,清理乱搭乱建9500余处,清理河塘沟渠5000余条。

治理有效是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图景不可缺少的底色。2023年,我市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积极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以红色村史馆为载体,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四个一”活动。指导八公山区作为省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探索建设数字乡村治理模式。广泛发动村级建设乡村治理工作展示屋、乡风文明积分超市,积极在全市宣传推介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四事四权”等先进工作法。

道路四通八达、产业生机盎然、群众安居乐业……如今,放眼淮南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富裕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吴 巍 通讯员 苏建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