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勇担使命 科技自立自强步履铿锵

版次:A04  2024年01月1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出现在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会议部署的明年九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传递出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信号,进一步突出了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2023年,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开辟淮南科技创新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再造淮南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新时代美好淮南建设贡献淮南科技力量。

亮点频现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力

2023年,全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关键指标增幅较快。今年以来,市科技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拓源头、建队伍、优服务,多措并举推动各项指标取得新突破。2023年,全市已登记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61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67%;已登记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08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70%。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24.115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7.99%;研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为1.56%,较上年度增长0.16%,两项增幅均为全省第6位。2023年全市净增61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13家,较“十三五”末增长95.6%;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74家,同比增长81.6%。

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全市积极统筹科技资源,一体推进科技服务平台搭建以及科技成果项目转化,探索科技赋能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持续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跻身全省首批4家省级大学科技园之一,自开园已入驻企业53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9家(其中省重点实验室4家、省企业研发中心13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增市级创新平台65家(其中市技术创新中心6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全市共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5项,其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

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由安徽永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揭榜的“瓜类嫁接育苗嫁接机器与关键技术研创及其应用”项目,成功研制出新型瓜类育苗嫁接机,该机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淮南国力液压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的ZSY40000KN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吨位及最大试验长度的立柱加载核心试验设备。

科创氛围日益浓厚。科创论坛、创新创业大赛、技术需求发布……市科技局策划开展系列活动多场,进一步点燃了这片创新创业热土的引擎。2023年,淮南市成功承办安徽省“双创汇”活动3场,签署产学研合作项目6个、招商引资项目3个。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南赛,35家企业参赛,其中11家企业进入省决赛,1家晋级国赛。组织参加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设立100平米的淮南馆,征集成果76项(实物展品27项)、签约项目15项、企业技术需求26项、人才需求40项,其中200MW光伏制氢合成氨项目作为全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在大会开幕式现场签约。举办“研之有悟·科创会客厅”系列沙龙活动,打造成符合淮南产业需求、提升淮南科创影响力的活动品牌,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双招双引取得实效。有力的政策支持、良好的发展环境、贴心的配套服务、优质的人才保障,让高层次人才在淮南安了“家”。2023年,我市新引进日、韩、新加坡等中、高端外国专业技术人才15人,新培育第十批“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1家,推荐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全市新材料产业在省平台新增投产项目16个,总投资48亿元,两项全省排名均为第9位;全市人工智能“双招双引”平台累计录入项目数10项,总投资9.42亿元。

多措并举 科技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

近年来,市科技局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一个个创新成果转化成功,一道道科研难题被攻克,一家家、一群群科技特派员走入乡间,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正在淮南这片热土上不断开花结果。

站位全局,谋划推动科技工作。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突出将科技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牵头制定《关于淮南市贯彻〈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的落实举措》《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实施意见》《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推动淮南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订《关于建设新能源先进制造基地合作框架协议》,起草《淮南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战略合作协议》。

纵深推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探索培训+会议调研、培训+互动交流、培训+政策宣传模式,为申报高企企业开展培训辅导;编印《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政策问答》,发动县区园区科技部门,积极向企业宣介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政策,引导科技型企业积极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兑现2022年度淮南市科技创新政策奖补资金1320.4万元,167家企业和130名人员享受政策红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聚焦新兴产业和科技惠民的关键共性技术,安排资金447万元,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2项。2023年,共争取省级各类科技创新资金489.6万元,组织企业申报省重点研发类项目18项、基础研究类项目2项。开展“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的制造业企业清零和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没有研发机构的制造业企业清零”工作。制定《淮南市科技部门常态化服务企业实施方案》,组建联系企业服务队伍,包干到全市“两清零”目标企业。2023年全市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87家,清零85家,清零比例为97.7%;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规上工业企业8家,清零8家,清零比例为100%。要素联动,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校地合作对接机制。支持重点企业、高校院所产学研要素对接,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山东齐鲁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江南大学等建立成果转化对接机制,促成东辰集团与南京工业大学的“低碳胶凝材料和应用成套技术开发”项目合作,项目规模5千万元。开拓需求征集与成果发布新模式。利用“淮南科技”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开展技术需求及成果发布。在上海全球供需对接平台(InnoMatch)建立“淮南科技”品牌馆,“借港出海”发布淮南企业技术需求,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资源生态圈。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合作。支持淮南企业在长三角设立“人才飞地”3家、“研发飞地”16家。与上海闵行科委建立闵行-淮南需求成果对接机制,在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上海)闵行专场设立了淮南企业对接专项,已发布我市企业技术需求11项,积极进行科技成果对接,促进两地科技信息互通互联。12月22日,由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厅、安徽省科技厅共同主办的“InnoMatch ”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上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专题赛举行,淮南市科技局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并作为获奖代表做大会主题分享。

体制激励,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制定了相关激励措施。2023年,科技特派员开展培训2440场次、培训94193人次、转化科技成果数870项、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数669个、促进企业增收5756.49万元、促进村集体增收3031.58万元、促进农户增收9679.12万元、在省科特派平台发布信息90多次。

展望未来 激活科技创新强劲动能

2024年,市科技局将继续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以更强的责任感紧迫感、以更大力度谋划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跨越。

抓创新生态优化。落实科技系统机构改革部署安排,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确保机构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贯彻落实《淮南市科技创新考评办法(试行)》,压实市直部门、县区园区抓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支持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让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完善“揭榜挂帅”“竞争赛马”“定向委托”等运行机制,建立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鼓励更多创新主体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出台《淮南市关于发展科技金融支持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强化对企业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

抓创新平台建设。在国家和省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框架下,结合淮南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统筹布局和宏观调控。省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着眼于我市优势产业,着力冲击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同时建设10家左右的省企业研发中心,申报1-2家省重点实验室。市级平台方面,开展绩效评价,通过撤、并、转等多种方式,将功能作用相同或相近的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合理归并,既要在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继续加大支持,也要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等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抓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的制造业企业清零和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没有研发机构的制造业企业清零)”行动,按照“一图一表一库”(《淮南市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作战规划图》和《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进度表》《2024年高企培育参考库》),以县区园区科技部门为关键和重点,前移“关口”、挂图作战、抓住节点、压实责任。

抓科技成果转化。出台支持“安理智谷”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支持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政策,持续优化全市科创生态体系。积极参加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等科技展会。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淮南赛。依托安徽“双创汇”活动,强化省市联动,畅通供需对接渠道,精准匹配合作伙伴,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在淮南落地转化。支持安理大科技园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支持更多大学教师在科技园创新创业,实现安理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抓科技人才引育。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淮创业,指导和推荐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开展“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认定工作。支持“人才飞地”、院士工作站建设。深度参与中科大“鲲鹏计划”。组织申报外国专家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做好外国人在淮管理工作及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宜,为外国专家在淮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新时代波澜壮阔,新征程使命光荣。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市科技局将勠力同心、真抓实干,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淮南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