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中东之行忙“灭火” 以色列南北两线战不停

版次:A03  2024年01月1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上周起访问中东地区,8日称美方正与土耳其和多个阿拉伯国家磋商战后加沙地带治理议题。

作为以色列主要盟友和武器供应方,面对持续增加的巴以冲突外溢风险以及国际社会压力,美方声称希望“灭火”。然而,以军在南北两线作战正酣。黎巴嫩真主党说,一名高级指挥官8日被以军空袭炸死。这是本轮冲突发生以来真主党损失的最高级别军事人员。

【多国态度冷淡】

美联社9日报道,为斡旋已经持续三月有余的本轮巴以冲突,布林肯4日开启为期一周的中东之行,计划造访土耳其、约旦、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埃及。

布林肯8日与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会面后说,沙特、约旦、卡塔尔、阿联酋以及土耳其同意开始为本轮巴以冲突结束后加沙地带的重建和治理作打算。这些国家将“为巴勒斯坦人规划政治路线,并致力于中东地区实现长期和平、安全和稳定”。

去年10月7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爆发大规模冲突以来,布林肯已四次访问中东。他说,沙特、约旦、卡塔尔和阿联酋已做好准备开始相关计划,并考虑自身对加沙地带最终治理方案的参与方式。

只是,中东国家普遍对美方所谈加沙地带战后治理议题态度冷淡,坚称停火止战才是当务之急。沙特通讯社报道,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强调停止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塑造和平之路的重要性,同时需确保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沙特、约旦、卡塔尔和阿联酋暂未回应布林肯的说法。

虽然布林肯就加沙地带和平前景侃侃而谈,但无法回避美国是以色列主要军火供应方且不遗余力偏袒以色列的事实。

美国政府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不仅向中东地区增派军事力量,还不断加码对以色列军事援助,包括近一个月来两次绕过国会“紧急”对以军售。此外,美方还多次阻扰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巴以人道主义停火决议草案,招致国际社会广泛批评。

【以方两线作战】

以色列政府和军方官员8日证实,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正在进入新阶段。同日,黎巴嫩真主党确认以军空袭炸死该组织一名高级指挥官。

法新社援引黎巴嫩政府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安全官员的话报道,以军当天空袭黎以边境附近一辆汽车,打死维萨姆·哈桑·塔维勒。他曾参与2006年真主党武装人员劫持两名以色列士兵的事件。这一事件随后引发大规模黎以冲突。

以军未证实这一说法,只说8日打击黎境内多个真主党“军事场所”。

美国政府担心,以色列可能升级针对黎巴嫩真主党的打击,像2006年那样入侵黎巴嫩南部。那样势必会引发更大范围冲突,继而把美国拖下水。

本月2日,哈马斯政治局副主席萨利赫·阿鲁里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遭无人机袭杀。以方没有承认或否认暗杀阿鲁里。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官员称,空袭是以色列所为,以方在暗杀行动开始后才通知美国。如果属实,这是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首次在其他国家暗杀哈马斯高层。

另外,以色列军方8日罕见宣布,称在叙利亚炸死一名负责从叙境内对以色列发动火箭弹袭击的哈马斯指挥官。

【整整一代孤儿】

据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8日发布的数据,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2.3万人死亡、5.8万余人受伤。伤亡者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以方说,迄今大约1300名以色列人在本轮冲突中死亡。

此外,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地带230万平民中,四分之一眼下陷入饥荒,其余民众面临不同程度的饥饿。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8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大屠杀纪念馆,提及持续延宕的巴以冲突。

阿卜杜拉二世说,“无差别的侵略”和轰炸永远不会带来和平与安全。在过去的一年中,本轮巴以冲突导致的巴勒斯坦儿童死亡人数高于全球其他地区冲突致死儿童人数。“那些活下来的孩子中,许多人都失去了双亲或父母中一人,这是整整一代孤儿。”

(新华社专特稿 王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