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储兆庆

版次:03  2024年01月1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担负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大市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遵循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部署,积极承担时代使命,努力走向文化高峰。

淮南文化历史厚重,为我们坚定了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信才能自强。八亿年前的生命起源、三百多万年前的八公山古猿化石、四千多年前“舜在此耕耘”、二千五百多年前建城建都,展示着淮南文化起源早。从寿州窑到开矿办厂,从小甸星火到新四军血战上窑,从到苏联援建三大项目到煤电工业兴起,展现着淮南文化延续久。从八公著书立说到成语典故之城,从李白、王安石、苏轼等文学大家留下美好诗篇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名家名角来淮演出,从抬阁、花鼓灯等入选国家级非遗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展陈着淮南文化底蕴深。这些都赋予淮南文化自信的底气,提振建设文化大市的信心。要高位谋划、高点规划、高效落实,努力变自身优势为发展胜势。一要加强研究,在转化上发力。紧贴时代与现实需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利用,推进创造性转化,不断增强淮南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二要注重发掘,在活化上用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鲜活起来,有效传播淮南历史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三要突出统筹,在濡化上出招。将历史与现实有序链接起来,将物质与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统一起来,加快建设文化大市。

淮南文化开放包容,为我们搭建了交流互鉴博采众长的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淮南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上蔡国南迁楚国东进,近代的淮南三镇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两淮”会战、国企迁淮、煤矿招工等等,淮南非农人口由1952年建市时13.9万到1978年突破50万、2003年100万、2022年187.8万。移民传播的文化嵌入淮南,既让淮南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又为淮南文化的发展增添更多的活力。一是保护文化特色,统筹保护和创新发展,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让通过移民嫁接的各种文化元素交流互动,让淮南文化每个特色单元不断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二是扩大文化开放,加强文化领域对外交流合作,通过开放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拓展合作共建新渠道,让文化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大,让共享机遇的机会越来越多。三是推进文化传播,通过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安徽《淮南子》研究会、淮河文化研讨会等平台做好淮南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淮南文化多元并存,为我们拓宽了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大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淮南淮夷文化、楚汉文化源远流长,淮河文化、道家文化兴盛绵延,红色文化、矿山文化积淀深厚,少儿艺术、豆腐文化、花鼓灯艺术精彩纷呈,形成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为文化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启发和可能,激发了更多的动力和源泉。一是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带今。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传承好淮南文化的价值内涵,创新手段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开发和创新性发展。二是要坚持旅为文用,以旅彰文。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景区,在以文塑旅、文旅互动的同时,以旅游产业大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让淮南文化更有凝聚力、更具影响力。1933年李三孤堆的发现拉开了楚文化研究序幕,目前武王墩墓的发掘必将掀起楚文化研究高潮,要抓住机遇促进形成来到安徽旅游南看黄山、北看王陵的格局。三是坚持外为我用,以外强我。淮南有很多外来文化,将来还会有新的外来文化。不断地汲取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就能创造新的文化,进而使淮南文化推陈出新、不断进化、不断发展、不断强大。

淮南文化资源丰富,为我们夯实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教育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要求。淮南有博物馆纪念馆10家、国保单位8处、4A级景区9座、国家一级文物268件等宝贵文化资源。用好看的风景陶冶情操。淮南山水有名,舜耕山因“舜帝躬耕”而得名,八公山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名传天下,上窑山因众多神话传说而为民间称道。淮河淮南段关口潭绵延、峡岛滩相望、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湖光秀色蔚为壮观。这些山水风景不仅是丰富的视觉盛宴,还可以让人在阅读人文地理的万种风情中放松心情。用爱读的作品滋养性灵。淮南有书法之乡、花鼓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少儿艺术之乡的美誉,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淮南子》,更是堪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是“视”与“听”的享受,其宏大的格局与光明的气象引导人们追求更高雅、更人文、更有趣的人生。用乐道的故事建树心法。淮南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时苗留犊、投鞭断流、鸡犬升天等耳熟能详的传说,孙叔敖、黄歇、吕氏三相以及孙家鼐、杨岐珍等人可歌可泣的事迹。听闻这些人和事,可以为人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养料,增进对大千世界的认识,进而触及灵魂、沉淀思想,转化为“三观”。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楚文化是中华文化主体之一。淮南作为楚文化的重要传承地,理应担负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使命。让我们沿着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的方向,在涵养淮南人民、守护这座城市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