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加强信息网建设,依托“智慧农饮”平台,加快实施“水源-水管-入户”全流程数字采集工程,加大供水监管、生产、服务应用系统整合力度。加强服务网建设,采取“EPC+0”(设计、采购、施工+运维)模式,由区农水局统一管理,组建农村供水运行管护公司进行维护管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全区农饮管理人员减少50%,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0%,水费收缴达到97.8%,实现了节水、降本、增效目标。”陈松告诉记者。
健全“三项机制”,保障农饮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大通区着眼农饮建设“前半篇”文章和运营维护“后半篇”文章,同步健全水源监督、资金筹集、运营管护三项机制,保障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坚持城乡同水源,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利用城区首创水务的水源对农村地区水源进行全部替换,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水价较城市自来水低近30%;依托现有深井泵站,在居住集中、用水需求较大的区域设置了16处备用水源,保障应急用水需求。坚持资金同使用,积极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群众自筹资金,专项用于管网改造及延伸入户工程建设、设备自动化改造、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坚持运维同管理,加快推进农饮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工程管护运行者筹集为主、政府绩效考核进行奖补为辅”的管护机制;探索建立全区“放心水”评价标准体系,统一供水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和制水生产标准;依托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城乡供水进行全过程监管,保障群众吃上“放心水”“优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