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探索“互联网+智慧人饮”新模式,实现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水质达标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4个100%”——

“智慧农饮”让群众用水安全感“触手可及”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版次:01  2024年01月0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图为大通区“智慧水务”云平台数字化管理系统。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近日,大通区孔店乡新街村群众闫其国发现路边水管被三轮车碰断,影响了村民用水安全,随即拨打了“0554—2519210”24小时客户服务电话,工作人员通过“智慧水务”云平台数字化管理系统,迅速下达指令,安排管护人员上门服务,仅用时约2小时就完成了维修任务。“‘智慧水务’云平台于2021年10月上线运营,实现了对流量、水压、水质等各类运行信息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处理,做到发现、解决问题‘一键直达’‘闭环管理’,以数字化赋能农村饮水安全。”大通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人陈松告诉记者。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民生福祉。近年来,大通区先后投入资金1亿元高标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铺设主次管网1035公里,安装智能水表1.9万户,并探索出“互联网+智慧人饮”投、建、管、服新路径,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水质达标率、自来水入户率、供水保证率“4个100%”,让群众用水安全感“触手可及”。

下好“一盘棋”,构建“1+3+5”信息化智能化控制体系

大通区坚持信息化赋能,实施水利云升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供水网络提升工程,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信息化控制、精准化管理。

前端平台建设一体化,基于全区“智慧农饮”主平台,建成智慧水务工程管理系统、营业收费系统、智能抄表APP等三大信息化管理系统,植入智能监控、工程管理、水费管理、物资管理、用水节水管理五项应用系统,构建起“1+3+5”信息化智能化控制体系。中端平台管理精准化,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对流量、水压、水质等各类运行信息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处理,将各个节点的数据汇集到智能管理平台,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手机即可随时随地进行远程监测、调度,达到多级泵站和节水点智能联调、水质在线监测、跑冒滴漏等事故精准判断和及时准确处置。末端平台服务人性化,开通“大通智慧人饮”公众号,群众足不出户即可通过微信缴费、查看用水信息、申请停用水,做到明明白白放心用水。

编织“三张网”,提升农饮网络服务质效

大通区不断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信息网、服务网,提升农饮水网络服务质效。

加强工程网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五统一”要求,分年实施“2018-2023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稳步推动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