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检查“监督网” 守好监管“最后一公里”

——市公管局加强标后履约监督检查净化招投标市场秩序

版次:02  2024年01月0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周 玲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标后履约监督检查强化招标人主体责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以来,市公管局积极探索实践跨部门协同监管新模式,在政府性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上集中发力,着力破解传统标后监管方式存在的多头监管、监管缺位问题,实现标后履约从单一“纵向监管”向综合“横向监管”的转变,为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标后监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标后履约乱象得到有效治理,进一步维护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市场秩序。

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标后履约管理是关键一招。市公管局依托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数据,将工程建设项目交易全流程进行梳理,在淮南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建立“流程驱动、节点闭环、电子存储、可查可溯”的标后履约监管模块,该模块分为项目信息、主体信息、项目标后履约情况录入和附件佐证材料等四个方面,将该模块功能嵌入中标通知书发放、合同备案、履约信息后的交易流程,由招标人按进度按月逐项填报,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

实施监管事项清单化管理是重要一步。市公管局将在平台交易的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纳入标后合同履约监管,会同住建、水利、交通等行业相关监管部门以权责清单为基础,全面梳理需实施跨部门协同监管的事项清单,梳理整合出合同是否按期签订、项目班子是否到岗履责、工程款是否按进度支付、工程形象进度(如实体进度、投资进度等)是否合格、招标人是否按合同追究违约责任、违法行为是否报告行业主管部门等23项标后监管事项清单。

组建标后检查专班是必要一环。明确市公管局作为跨部门协同监管的牵头部门,统筹住建、交通、水利、市重点工程管理中心等部门执法资源,抽调12名骨干力量,成立标后检查专班,按照每季度抽取不少于总量25%的比例进行标后跨部门联合协作履约检查。标后检查专班运用“一张表格”管检查,采取日常监管、综合检查、“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对照23项监管事项清单,制定统一监管表格,明确执法检查依据、范围、内容,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施工现场,围绕合同双方的履约情况对施工现场的人员到岗履职、项目进度、工程变更程序等清单事项进行细致检查,避免缺项、漏项。

建立跨部门综合研判机制是制胜之举。建立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检查问题处置预案,开展跨部门综合研判,对发现的标后合同履约监管的问题进行约谈和发监管建议书,限期整改并按规定予以处罚、扣除履约保证金,情节严重的记录不良行为。对发现属于其他部门监管职责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将线索等推送给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2023年以来,全市共检查市平台交易项目58个,约谈在建项目4个,约谈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关负责人员17人,同时督促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收取合同履约违约金和进行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