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卖惨”带来的是“毒流量”

沈鑫杰

版次:03  2023年12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有媒体记者深夜进入直播间探访,发现一些直播间竟变成了“悲惨世界”,有人身患绝症,时日不多;有人创业艰辛、妻欲离婚;还有人把年近七旬、衣衫褴褛的老大爷推到镜头前……这类“卖惨式”直播俨然成了主播的流量密码,引发社会关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对于弱者普遍具有天然的同情心,加之夜深人静,更容易触动直播间观众的心弦,博取同情。

如果是为了扶贫助老,在直播间陈述事实、流露真情,这是一种朴素的社会正义,正常情况下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关键在于,“卖惨式”直播成为一种营销策略,“卖惨”成为某些主播经常出手的“惯用牌”,就不正常了。

有些主播“为赋新词强说愁”,剧本、话术、角色扮演一应俱全,有些所谓的“悲剧”子虚乌有、纯属虚构,这是故意混淆视听、以假乱真。假如所带商品存在质量缺陷,主播就不仅仅是身处“道德洼地”的问题了,严重者可能涉嫌商品欺诈,触犯刑律。

“卖惨”并非直播带货的最佳“掩体”,网络更不是屏蔽法律的信息孤岛。单纯以“卖惨”为养分的直播活动不会长久,观众也会产生“审惨疲劳”。而这种掺杂虚假成分的“卖惨式”直播还会从线上传导到线下,败坏社会风气,调高人们对弱势群体施予道德同情的阈值。

治理“卖惨式”直播行业乱象,不仅亟待网络平台制定更细化、更具针对性的行业规则和惩处措施,更要主播加强自律练好“内功”,在直播中见修养、见学识、见智慧、见专业,传递出更多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和网络正能量。条条道路通罗马,主播们完全可以挖掘自身的独特优势,开辟出一方具有标识性、独创性的直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