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听任高价婴幼儿产品再把家长当“韭菜”

守 一

版次:03  2023年12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0元一斤的宝宝挂面、三四百元一套的餐具……养孩子的父母,对这些高价婴幼儿产品都不陌生。最近新华社一篇报道指出,不少商品打上“婴幼儿、儿童专用”标签便身价倍增,一些产品价格远超合理范围,却并未体现出“专用”的特殊性,还加剧了育儿焦虑。

相比于过去,现在养孩子的成本确实越来越高,父母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种现象的出现,价格虚高的婴幼儿产品,无疑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过去给孩子买餐具,可能只要小一点的塑料勺、塑料碗就可以。可是当线上线下到处都在推广婴儿专用显温勺、保温碗的时候,家长只要条件够得上,或许就会动心。谁不想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呢?

也正是抓住了家长这种优生优育的心理,近些年婴幼儿产品的市场异常“繁荣”,很有把父母当“韭菜”的嫌疑。辅食的温度,父母靠常识和经验本可以把握,而一个能显示温度的高价勺子,除了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并没有什么实用性。在婴幼儿产品市场中,这样的商品还有很多。这些商品,说不准就是商家营销制造出来的“伪需求”,商家赚得盆满钵满,父母最后是花钱买了个“鸡肋”产品。

价格畸高的婴幼儿产品市场“繁荣”,受益的只有商家。由此被推高的养育成本,也在无形中打击了社会的生育意愿。因而,这个畸形市场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引导和纠偏,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关注。

其一,这些价格畸高的新产品,在投放市场之后往往会进行很多宣传推广。某些社交平台,充斥着以宝妈名义分享育儿经验的所谓“种草”,实际上很多就是收了商家钱的软文广告。这些“种草”贴文,因为很难嵌入传统广告的方式来监管,所以里面多有夸大甚至虚假的宣传。这种“种草”的商业形态,带火了很多高价婴幼儿产品,助长了父母追逐潮流和攀比的心态。对于平台来说,有必要加强对这些软文广告的把关。

其二,从产品本身来看,也存在不少有待规范的地方。比如有些标注“婴幼儿专用”的食物,其实从配料表和营养成分看,和其他相同种类的食物并无区别,这就是商家利用包装营造出的假象。同样的产品,仅仅因为换了包装就达到了欺骗家长的目的,这类产品,即使质量上不存在明显问题,商家采取的欺骗家长的销售手法,无疑也应该纳入监管范畴。监管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介入,在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上加强规范,阻断商家投机取巧的通道。

总之,面对高价却名不副实的婴幼儿产品,相关部门不能听之任之,任其肆意把家长当“韭菜”,而要从产品到营销推广各环节,加强针对性的管理和规范。关注婴幼儿开发新产品没有原罪,但是利用父母珍爱孩子的心理,投机取巧牟取暴利的行为,不能被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