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28日,淮南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园21号楼内,安徽晶桥光电、安徽鑫泰光电、安徽鑫立鑫光电三家入驻企业负责人共同开了一场会议,商讨深度合作,形成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通的产业链合作模式。
今年,“工业上楼”模式挺火。所谓“工业上楼”就是将传统单层的扁平式厂房,汇聚到高楼层的垂直化空间形态,以“垂直工厂”的方式实现高度集约化、亩均效益最优化。淮南高新区亦有探索实践。
“21号楼共有5层,入驻的三家企业就在上下楼,他们具有相近行业高通用性和高集约性的特点,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这也是我们实施‘工业上楼’的试水。”淮南高新区负责人李群介绍说。
高楼做工厂,21号楼里,工业如何实现“上楼”?
不是物理空间上的“一上了之”,而从规划、使用、运营、服务等方面“软硬兼施”,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成本往下,效益向上。
2022年2月,园区为21号楼招引进第一家企业——安徽晶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总投资一亿元,入驻一楼。今年4月份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是4—15吋功能性触控显示屏。
以一层重设备及生产、中层中试生产、高层轻生产与研发为基本格局,园区为二层招引进安徽鑫泰光电有限公司,主要从事15—80吋中大尺寸的光电子器件和光学玻璃制造。
“当合作伙伴就在身边、城里城外变成楼上楼下,运输和沟通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淮南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刘双喆告诉记者。
因为具有行业高通用性,楼上楼下的企业“邻居”,也成为了合作伙伴。当天下午,晶桥光电负责人陆凡的一位客户,在洽谈中提出需要大尺寸显示屏,便被引荐到楼上的鑫泰光电。
“我们两家都生产新型显示屏,有许多相近的客户群体。客户来采购产品,就可以通过楼上楼下互相进行参观、交流、选购。”鑫泰光电公司负责人钟蓝海向记者介绍,两家企业合作整合,共同采购原材料,共同拓展市场,产品覆盖手表、手机、汽车、会议机等不同型号显示屏,除了省内市场,产品还销往珠三角地区。
不仅共享客户资源、提高市场销售,还能降低竞争风险,生产所需设备也可直接下楼找“邻居”。鑫泰光电入驻二楼后,与一楼沟通协商,没有再添置开料机、喷油机、循环水压榨机等设备,需要时可以到晶桥公司借用,仅这一项就节约了1000多万元投入,两家企业购买原材料和联动销售的物流支出也节约60%。
乘着荷载5吨的货梯直达4层,穿过宽阔的平台和走廊,记者来到第三家入驻企业——安徽鑫立鑫光电有限公司。这里有四条组装线,组装好的手表、耳机、音响等智能产品整齐排放在电商(工厂直销)平台。“这些产品的触控显示屏就是楼下两家企业提供的。”企业负责人牛子明告诉记者。
产业聚集,利于企业发展提速,也让园区有了精准服务的发力方向,能更好为企业“牵线搭桥”。
备好茶点、设好座席,在21号楼里举办的“企业茶会”,每每能吸引十余家园区企业、意向入驻企业的负责人参与。
“让大家互相认识、多些交流。”刘双喆介绍,园区还会介绍最新的行业动态、政策措施,提供补助申报、专利申请等定制化服务,以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园区工业“更上一层楼”。
(本报记者 张 静 本报通讯员 柏 松)
记者手记:
今年5月,省发改委公示了我省首批“工业上楼”试点名单,有三家开发区成为“试验田”。淮南高新区虽然不是首批试点,但秉持长远发展目光,积极实践。这是一种保障产业空间、筑牢工业根基的主动应变,是面对新经济、新业态的新探索。
淮南高新区注重企业需求与空间供给的适配性,夯实了产业链高效联动的“地基”;突出“准公共产品”特征,拓宽了企业承租、园区运营合作共赢的“阶梯”;重视打造产业生态、创新生态,整合市场、人才、科研资源,推开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大门”。
在21号楼这个“垂直工厂”里,有“拎机入驻”的生产企业、“楼上楼下”的产业链条、“量体裁衣”的园区服务,工业便有了“再上层楼”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