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火塘暖烘烘

卢兆盛

版次:03  2023年12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柴火还没被电与煤气取代之前,老家一带,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用来做饭、烤火的火塘。

火塘通常设在厨房尽头靠墙处,四四方方,四周都用砖块围砌,一面紧挨着墙壁,另三面边上摆着凳椅。至于火塘的大小,则由各家视厨房面积宽窄而定。

火塘中间立着一个约一尺高的圆形铁三脚架,是烹饪或烧水时用来放置锅具的。柴火在三脚架下燃烧时,火苗呼呼往上窜,火光四射,整个火塘都散发着腾腾热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家人生活拮据,冬天了,身上穿的仍很单薄,大人小孩一旦得空,便都拢到火塘边烤火取暖。可以说,严寒的冬日,火塘是家里最温暖的地方,而冬夜则是家人们团聚火塘最多的时候。晚饭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聊天,打发着冬夜漫长的时光。

我们这些小孩儿生性好耍贪玩,但在外面玩够了,还是得乖乖地回到家里的火塘边。一到下雪天,我们便聚到村前晒谷坪上玩雪,堆雪人,打雪仗,衣裤鞋袜常常被弄湿,最后只得赶紧回屋,到火塘边烘烤。

冬夜里,我们几兄妹最喜欢缠着奶奶讲故事。奶奶虽然没进过学堂,不识字,但她所讲的故事,大多饱含着敬老孝亲、邻里和睦、诚实守信及善恶有报等道理,满满的正能量,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燃烧着柴火的火塘,也是煨烤美食的好地方。把红薯埋入厚厚的闪烁着火星的柴灰里,用不了多久就会煨熟。拿火钳夹出来,拍去火灰,剥掉薯皮,便可大快朵颐。诱人的薯香味,远远都会闻到。

入冬后新打的红薯粉特别筋道,嘴馋的我们,时不时拿些粉条插入热灰里煨烤。圆圆的粉条在灰里受热后迅速膨胀,变成一根粗壮的白白的棒棒,吃起来,松脆爽口,香气四溢。

后来乡间可以养猪了,每年杀年猪那天,是我们小朋友们最快乐的日子,不仅能饱餐一顿杀猪饭,还能吃到香喷喷的烤猪肝。年猪宰杀后一开膛,大人们便切下巴掌大的一块猪肝,在猪肝的两面划一些刀痕,再均匀地抹上盐,让我们这些贪吃的小馋猫拿去火塘烘烤。我们用火钳拔出一些红光熠熠的柴火炭,再将火钳微微张开,放上猪肝,架在火炭上,开始烘烤。烤好一面后,再翻过来烤另一面。望着烤得滋滋冒热气的猪肝,嗅着阵阵扑鼻而来的猪肝香,我们的口水都直往外流……

火塘里烤糍粑,也是一种极美的享受。采用的也是烤猪肝那个做法,将糍粑放在火钳上,两面逐一烘烤。待烤到微微焦黄时,糍粑已是弹性十足,散发出的醇香已达到极致。咬一口,软糯弹牙,唇齿留香,回味绵长。

老家的火塘,是一个充满温暖和温馨的港湾。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已经渐渐告别了老家人的厨房,老家人一日三餐的烹煮,都早已用上了电和煤气,烤火也都有了电取暖器。

火塘,渐行渐远了,但,它留在我心里美好的记忆,永远都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