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市医保部门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和医保所需,强化服务意识,推出“一揽子”医保便民举措,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提高服务便捷性,推进“民声呼应”工作落实落细。
政策多放开,打造“红利”医保。按照省医保部门有关政策要求,我市取消安徽省基本医保门诊慢特病门诊用药目录限制,参保群众门诊治疗慢特病、使用符合病情需要的国家基本医保药品时,均可按规定享受医保门诊慢特病报销。取消门诊慢特病指定医院报销限制。之前我市门诊慢特病需要在参保群众指定的一家医保定点医院就医才可进行报销,2023年7月起,我市取消门诊慢特病定点医疗机构数量限制,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在参保地一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可享受门诊慢特病待遇。针对“器官移植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2个病种实现“免申即享”。参保群众出院结算后,参保地医保经办部门根据医保信息系统中的出院诊断等信息,直接认定相应的门诊慢特病,保障参保群众及时享受待遇。恶性肿瘤慢性病门诊慢特病待遇实行“即申即享”。生育津贴实行“免申即享”。以往生育保险参保人员享受生育津贴待遇时,需到医保经办机构窗口或通过安徽医保公共服务平台提交结婚证、准生证、病历等资料进行生育津贴申报。目前,我市对符合条件的、已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生育保险医疗费用直接联网结算的参保人员,享受免申请享受生育津贴待遇。
数据多跑路,打造“指尖”医保。开通异地就医网上自助备案服务,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参保群众,开通电话自助备案。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实行一次备案、长期有效,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实行一次备案、12个月有效。实行门诊慢特病病种申请鉴定“网上办”,群众不用再跑腿。以往门诊慢特病资格申报流程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参保群众提交纸质申请表、病历等材料至医保经办机构,医保部门定期组织医疗专家组集中评审等多个环节,整个流程下来需要1个月才能办结。目前,我市开通门诊慢特病病种待遇线上申办业务。参保群众通过微信搜索“安徽医保公共服务小程序”“淮南医保微信公众号”(进入服务大厅)即可为自己和他人申报门诊慢特病报销待遇,线上进行申报和鉴定,办理时间大大缩短,20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参保人员足不出户即可获得门诊慢特病资格。在医疗机构铺设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指导定点医疗机构升级改造系统,实现5家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医保电子凭证在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结算等环节上的全流程应用,逐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需要带身份证、社保卡,到不同医院还要办不同的就诊卡,并预存费用,就医结算环节不够精简的问题。
业务多培训,打造“强芯”医保。为夯实经办能力核心基础,市医保局开展全市医保政策千名骨干人员大培训,重点解读省医保局三批“医保便民惠民新举措”。组织全市各级医保热线咨询人员、窗口经办人员及投诉咨询室人员共计70余人参加现场医保业务测试。邀请省医保中心相关领导及市级有关专家进行授课。通过开展全覆盖医保政策业务培训,切实在实训、实练、实比中实现了全市医保经办服务核心能力大提升。
(本报记者 贾 静
本报通讯员 喻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