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12月27日9版报道

淮南 点煤成“金”追“高”逐新

安徽日报记者 汤 超 柏 松

版次:01  2023年12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淮南因煤设市,是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国家“亿吨级”煤炭基地、“皖电东送”主战场。近年来,该市探索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转型思路,扬“煤”之长,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煤电化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等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延伸煤产业链 保障能源供应

近日,记者走进淮河能源潘集电厂一期,在智慧化电厂监控平台上,温度、压力、流速等指标实时显示。“厂区5万多个设备时刻处于监控中,如果某处出现故障,可以快速地检测出来并解决。”该电厂技术部主任臧韵译说。

据介绍,潘集电厂一期项目由淮河能源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于2022年12月投产发电。“我们是淮南市第一个采用二次再热技术的电厂,机组设计性能指标达到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发电效率、单位耗水量等各项指标优越,将增强皖中地区电力保障能力,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臧韵译说。另外,电厂灰、渣将全部综合利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全部回收利用,属典型循环经济项目。

淮南市境内保有煤炭资源量169亿吨,煤层气储量5928亿立方米。拥有11对大型矿井,6家大型火力发电企业,2022年煤炭产量5866万吨、火电装机容量1434万千瓦。但是“煤电独大”、煤系工业固废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一度制约着淮南经济的发展。如何跳出发展依赖高碳的桎梏,促使能源资源利用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

淮南打造煤电化气全产业链,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联合一体化项目是其中的代表。

从黑色的煤炭到白色的颗粒……走进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现场,记者惊叹于淮河岸边“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的诞生,这些白色颗粒被广泛运用于家电、汽车、电线电缆等众多领域。

“依托中安的龙头带动效应,淮南煤化工园区围绕烯烃及其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薛永强介绍,煤化工产业园积极发展以煤化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新签约聚乙烯等13个产业链关键项目、总投资48.81亿元,煤化工园区获评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十强园区。

如果说,煤电联营实现了“强筋健骨”,煤气联动则是实现了“扬煤吐气”。去年12月20日,由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芜湖长江LNG船舶加注站完成了“新长江26007”LNG动力船加注作业,标志着全国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气化长江”迈出实质性步伐。

“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淮南市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力打造煤电化气千亿产业链,为转型之路打下坚实基础。”淮南市发改委主任陈涛说。

加强生态修复 沉陷区变公园

有着上百年煤炭开采史的淮南,一度生态恶化、满目疮痍,如今当地通过加大生态修复和治理,正在焕发新颜。

近日,记者走进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现场,新打造的春申湖湿地生态公园内,水面波光粼粼,树木茂盛。这里曾经是采煤沉陷区,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如今被打造成城市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