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产业转型 奋力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

——访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

版次:01  2023年12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日报记者 柏 松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淮南转型发展的根基所在。”日前,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淮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三地一区”“七个强省”部署要求,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攻坚行动,一手抓能源产业“脱胎换骨”,一手抓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淮南市工业投资增速连续6个月居全省前3位,税收增长连续10个月居全省首位,呈现出持续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抓实招商引资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一招”。张志强告诉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合淮同城化是淮南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淮南市坚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我们积极深化“驻点招商+专班推进+月月签+周调度”机制,去年以来,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65个、总投资2755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实现了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

抓快项目建设是加快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张志强说,淮南市坚持唯快不破、快是王道,创新“挤海绵”工作法,坚持重大项目“三合一”周调度、季观摩和“五比”考评,推动早签约、早开工、早建成。投资168亿元的中环光伏装备制造项目从开工到一期投产仅用100天,53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签约后一年内建成投产,创造了淮南项目建设的新速度。

抓优营商环境是加快产业转型的“制胜法宝”。张志强告诉记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淮南市树牢“发展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培养“懂经济、懂产业、懂企业、懂项目”的干部,搭建民营企业家恳谈会、“企业家周末下午茶”等为企服务平台,汇聚更多的“发展合伙人”。今年以来,民营经济入库税收增速居全省第2位;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居全国第2位、全省第1位。

过去,淮南靠能源起家;现在,靠新能源走向未来,靠制造业赢得未来。张志强告诉记者,在能源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做好“扬煤吐气”“追风逐日”“变废为宝”三篇文章,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之都。目前淮南市建成和在建光伏电池规模23吉瓦、动力电池规模70吉瓦、组件规模11吉瓦。在新兴产业引育壮大方面,建立“专项规划+专班推进+专门政策+专员服务”工作机制,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发展,集聚整车企业4家、核心总成及零部件企业200余家。围绕新材料产业,着力建设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煤基新材料三大产业基地,集聚产业链企业250余家。围绕绿色食品产业,聚力打造淮南牛肉汤、八公山豆腐两大特色产业集群,集聚产业链企业560余家。

张志强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巩固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成果,着力建设“七个强市”,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淮南力量。

(转载自12月27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