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化资源 助力文旅产业

刘 全

版次:03  2023年12月2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一个地方的发展,也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传承和发扬好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以地方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利用文化资源,助力文旅产业,也是淮南应该努力的方向。

利用好楚文化资源

800多年历史的楚国在寿县故土留下了46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最后18年,历经四个楚王,从楚考烈王公元前241年在此为都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淮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楚国文物和文化痕迹。楚文化是淮南历史文化的源头,影响无处不在。一是寿县“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馆藏楚遗物、文物、文献丰富,是楚文化最精彩的集合体和汇聚地。二是楚文化在淮南最大的历史遗址是安丰塘(芍陂),修建于公元前597-591年,为楚相孙叔敖主持建造,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三是楚幽王墓,楚幽王(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28年)在位十年,楚考烈王之子。墓址李三孤堆出土文物4000多件,其中有重要大件200余件。在省博物馆收藏的楚大鼎,是国家一级文物,毛泽东同志曾在参观时称可煮一头牛的就是它。四是春申君墓。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公元前272年,他随太子熊完入秦为人质,在咸阳居住九年。公元前262年,太子熊完即位,任命他为令尹,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在楚国担任令尹二十余年,为楚国的政权巩固和繁荣富强作出很大贡献。五是正在挖掘的武王墩墓。该墓位于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徐马村境内,期待武王墩墓的挖掘,为淮南楚文化研究增添新史料,为淮南文旅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支撑。

利用好《淮南子》资源

《淮南子》是一口深不见底的文化深“井”,蕴藏数不尽的哲学、天文、地理、医药、农学、军事、神话、民俗、音律等内容。书中道家的朴素天道观、法家的进步历史观、儒家的仁政学说集于一体,珍贵价值不言而喻。而“文化库存”并不等于现成的“财富”,文化资源需要转化为发展资源。二十四节气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南子》功不可没。2017年3月,国家级“‘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淮南举行,确立了淮南作为发明保护传承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地位,扩大了淮南文化影响力,提高了淮南城市形象。把研究利用《淮南子》作为淮南文化强市的主攻方向,组织人力、提供物力搭建平台,让《淮南子》的宝藏得利于后人,让《淮南子》包含的智慧充分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淮南子》、学习《淮南子》、利用《淮南子》,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激发实现淮南高质量发展的勇气和动力。《淮南子》语:“是故性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性而后能明。”发展需要机遇,但机遇不是等来的,是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得来的。

利用好寿州古城资源

寿县是1986年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宋朝,与城墙密切相关的有“舐犊情深”“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故事。孔庙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朝泰定元年,明清经过了多次加固和修缮,庙里两棵千年银杏,在精心呵护之下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寿县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楚汉文化、治水文化、豆腐文化以及特色民俗文化等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东门和北门的老城门都保留有瓮城,东门立有“淝水古战场”石碑,清朝时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也诱擒于此。清真寺位于西大街清真寺巷内,始建于唐,寺内有三进重院,现尚有乾隆至光绪年间碑刻六方。报恩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明万历元年(1573年)寿县出现了月坝。月坝的主要功能在四个方面,一是避免了内河积水的淹没;二是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三是可及时比较内外水位;四是可以彻底消除外水倒灌成灾的隐患。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是,即使城外水位高于城内时,城内积水依然可以排出城外。故光绪年间重修时,东西月坝分别荣膺了“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的誉称。寿县也是中国豆腐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名城传承着地方的历史记忆、文化特色,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不仅要推动外部物质空间的重塑,更要从深层次的人文视角,打造城市的“文化之乡”。

利用好淮南山水资源

淮南的青山绿水,可以打造更加宜业宜乐宜居环境。焦岗湖、瓦埠湖、高唐湖三湖水资源丰富、文化丰厚,可以以三湖为依托,打造水文化旅游。淮南还有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它们是淮南城市的绿肺,既是这个城市的脊梁,使这座城雄伟;又是这个城市的灵气,使这座城市充满魅力。八公山作为淮南三山之首,是淮南人的骄傲,淮南人的自豪,它是我国古代楚汉文化的重要交融地之一,这里既有楚文化的影响,更有汉文化的遗存。这里还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留下的珍贵工业遗址——皖淮化工厂遗址。把工业遗址与八公山文化充分融合起来,将为淮南文旅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过去的辉煌已成历史,现在的价值需要开创,未来的发展更要挖掘。

利用好淮南煤电资源

把煤由工业燃料转化为工业原料,建设独具特色的煤化工基地,让创新力牵引消费力,让消费力引领创新力,让蕴藏在地下的煤炭资源成为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地上资源是淮南工业发展的方向。城市工业的发展历程就是城市历史文化积累的过程,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守护城市的生命力。2023年《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纵观淮南市现代工业发展历程,自1897年第一座煤矿——大通煤矿建矿,淮南地区开始进入近现代工业文明时期。历经120多年开发建设,淮南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随着煤炭产能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淮河南部老矿区尤其是大通地区,留下了大量工业遗产(包括工业厂房和民用建筑),也是目前安徽省乃至于华东地区保留较为完整、较为集中和较为典型代表的工业遗产群,有着重要的历史、人文、科技、经济和社会保护与利用价值。

目前,淮南市现存核心工业遗产主要有: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安徽造纸厂、望峰岗选煤厂,现存于九龙岗镇的淮南煤矿局办公楼和招待所、淮南铁路局大院、淮南矿路警察总所大院,淮南矿务局九龙岗西矿9号井、绞车房和压风机房,淮南煤矿局九龙岗东矿1号井、大通矿3号井和淮南村建筑群。受历史、改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所有权归属难、保护难、利用难。认真分析原因,分门别类找出解决办法,是目前工作的重点。做好工业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能更好地为淮南文旅产业发展助力。

利用好淮南旧城资源

九龙岗镇是我市最早的城市建设历史资源。1950年成立淮南矿产局,当年改县级市,1952年省辖市成立,1956年部分市级机构搬迁田家庵,1975年市政府搬至洞山。九龙岗的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九龙岗民国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现在已将文物保护点统一纳入城区改造规划。九龙岗民国小镇项目规划区内有“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已有近百年历史,刚建时是淮南煤矿局建设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宿舍,在日本侵华时期,由日本人根据其自己的需要进行了部分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九龙岗工作的人员又根据生活实际进行了改造。保护九龙岗镇民国建筑群是保护淮南建市历史根脉的重要工作,抢时间保历史文物、保周边环境,进一步做好现有文物、老宅古居的保护修缮工作,做到不留历史遗憾。要把利用淮南根脉资源开发建设民国小镇,与淮南特有煤炭工业历史、抗战历史的发掘和宣传紧密结合,使九龙岗民国小镇成为淮南的文化沉积地、商旅新发地。

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认识资源、利用资源是一种能力,整合资源、优化资源更是一种能力。我们要把地方文化的研究深化,让地方文化的价值提升;把有文化的地方打造成文化精彩的地方,把有故事的地方讲成故事精彩的地方。利用好文化资源,讲好淮南故事,助力经济发展是每一个淮南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