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位才更有味

——读《人民日报记者说:好稿怎样写到位》

版次:03  2023年12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胡 锋

今年淘书的速度慢了下来。但从11月末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关于费伟伟老师新书《人民日报记者说:好稿怎样写到位》的消息,还是第一时间下了单。趁着周末,大快朵颐,全景式地感悟好稿写到位的工艺流程。

全书分为“真实、结实、平实”三章,采用业务研讨加附件的方式,全景式呈现从原稿到刊出稿的过程,对于原稿中的不足与修改,为什么修改,于作者而言是业务研讨,于读者而言便是无声的课堂了。对于新闻爱好者和写作者来讲,自然受用。

“真实的‘一’,比虚张声势的‘十’更有力量。”在《真实比诗意更重要》一文中写道。类似的“金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作者都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注出来了,不但方便阅读,而且更容易吸引眼球、抓住重点,更可见作者的用心之苦、用心之深。

如何做到真实?作者在《细节要契合民族心态》一文中指出,“抓细节要精准,一定要符合审美,契合民族心态。”参照此文细想,日常很多的稿件中,高大上成了一种“常态”,细细推敲,甚至有的有悖常理,作者从原稿中丝丝入扣、层层把关、句句顶真,还原一篇稿件如何从毛坯变成好稿的全过程,变得更加真实。可以讲,经过作者和同事们的分析,足见主流媒体把关之严、用心之深,对于写作爱好者而言可以避坑,不再重蹈覆辙。

《不能有“鸭掌”没“手掌”》是第二章的开篇之作,也是编辑部一个诙谐的说法,指有的文章逻辑不清,几个段落层次之间像“鸭掌”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掰不开,又说不透。作者把地方部的来稿,从一稿、二稿直到刊出稿,都原文不动地辅以附件,从大稿变成千字文,还原了让“鸭掌”变成“手掌”的过程。“鸭掌”式的稿件对于基层写作者来讲,颇为常见。试想一下,人民日报地方部记者天天和稿件采写打交道,已经非常熟悉了,给报社供稿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回沟通修改补写等等,如《山西:汾河水在变清》,修修改改,数易其稿,长达9个月。就像他们内部自嘲所言,“上个头条扒一层皮。”反照自己,离把好稿写到位的要求就差得多了,这不值得学习和反思吗?

作者曾言:井淘三遍出好水,文改三遍新意生。从原稿到花脸稿再到刊出稿,编辑“大斧”刀砍斧削,毛坯塑型到成品呈现,看到了编辑的工匠精神,然而这些成品的“前世今生”,如果没有动作要领的分解示范,真的理解不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改那样修,间接说明了作者的用心、有心和新闻专业精神。《看看老于咋脱贫》就是在“平实”中开出的美丽花朵。编辑“大斧”砍向的不是作者,而是作品。正如作者给出的文章标题一样《写好的诀窍,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否则是很难“做最有品质的新闻”。写到位才能更有味,作者在一篇篇稿件中“抠”出的营养和精华,盛在书的拼盘里,端到了你的面前,值得品味。

《人民日报记者说:好稿怎样写到位》是作者“好稿”系列丛书之一,多数成文于作者的“业务研讨”。作为业务研讨的“价值外溢”,读之芬芳,回味甘甜。如何把回味变成有味,从心头到达笔头,是读写想的转化转换。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书稿送出时,我的退休通知也下来了”。这是作者在岗位富矿上送给读者的,不但有成文的真实、结实、平实,似乎也凝结着为人的思想表达,毕竟是文中有人、人在文中。我想,不管是什么有益蛋白质,贵在吸收,才能弥补营养缺失,把毛坏原稿打磨得越来越真实、结实、平实,甚至光鲜照人的艺术品,让好稿写到位、更有味,才不枉读之记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