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通过与残联数据比对,全市2.7万名持证重度残疾人中有10924名已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做好常态化入户走访,深入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应享未享”“重复享受”“违规享受”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低收入家庭开展每月探视走访“敲门行动”。今年以来,累计新增低保对象8036人,特困人员659人。
救急解难,让救助更有温度
对在我市行政区域内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或者其他特殊困难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家庭或者个人,及时给予低保月保障标准2-12倍的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并将其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实施动态跟进救助。
我市实施急难救助,全面建立备用金制度,对救助金额在我市低保月保障标准4倍以下的临时救助,授予乡镇(街道)直接救助权限;对遭遇重大困难的家庭或个人,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将救助标准提高到我市低保月保障标准的24倍。今年以来,为3135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856万元,其中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救助65人74.2万元,按24倍月低保标准救助11人20万元。密切关注皖事通“皖救一点通”预警栏目、“淮南民政”微信公众号社会救助服务、“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求助信息,主动做好社会救助。加强临时救助制度与低保、特困供养等其他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对新申请的低保对象或特困人员,当月审核确认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按照该申请对象审核确认的人均月补助标准发放临时救助金。新政策执行以来,全市为695名新审核确认的低保、特困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57.7万元。
多维救助,让救助更有力度
我市紧贴困难群众救助需求,以“救在淮南 助您幸福”为主题,开展“温情救助 让爱无碍”“温情救助 爱与相伴”等社会救助服务项目。通过委托第三方在一定范围内对困难群众需求进行探视走访,根据其实际需求提供家政、理发、精神慰籍等“物质+服务”的多元化服务类社会救助。成立“救急难”互助社,建立了以政府补助、集体经济支持、社会捐赠为主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推进成立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目前,已成立780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覆盖率70%,筹集资金930多万元,最高救助标准为每人2000元。
多方宣传,让救助更有深度
我市通过多层次、全覆盖培训,今年11月举办了一次覆盖到县(区)、乡镇(街道)从事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县(区)开展了覆盖到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的业务培训。开展以“社会救助惠民生 兜底保障暖万家”为主题的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月活动;牵头将有关部门社会救助政策问答和咨询电话印制成彩页,发放到全市8万余户低收入家庭;将低保、特困政策以通俗的语言并加入群众容易接受的案例分析制作成小视频,在“淮南民政”“淮南发布”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让政策走进千家万户,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