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东华
近年来,大通区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整合农村闲置校园校舍改建公办幼儿园、实行集团化办园等方式,多措并举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以较小的投入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大问题。截至目前,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公办园占比由2019年的5.4%提升到2023年的60.7%;学位数从2019年不足200个增至如今的2000个以上,3年间学位数提升了10倍。
整合资源,解决园舍问题
大通区充分发掘可利用资源,逐步扩大园舍规模,持续扩充学位,实现幼有所育。
闲置校舍用起来。将租赁大通区第一小学闲置校舍办园的民办幼儿园,在合同到期之后收回,改建成1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180个。整合分流腾出来。针对一些农村小学生源严重萎缩现象,积极整合义务教育资源,合理分流学生,为幼儿园腾出场地。先后对山朱、窑河、余巷、外窑、松林、云王等6所生源萎缩的乡村小学进行整合,利用腾出的校舍资源改建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780个。小区配套建起来。利用辖区内金丰易居、建设村、瀚城、锦绣花园等住宅小区移交的9所配套园,分别办成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新增学位约1700个。
创新管理,解决运营问题
大通区聚焦幼儿园运营难的问题,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逐步提高运营能力。
实行“总园+分园”模式。成立“大通区幼教集团”,以大通区幼儿园作为幼教集团总园,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发放的在园幼儿生均公用经费,由集团统筹使用,重点向农村幼儿园倾斜,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补齐农村幼儿园短板,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推行“共性+个性”发展。在园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区幼教集团成立园务委员会,定期召开园务会议,科学决策幼儿园管理工作,确保各园在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后勤保障等方面保持一致。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各成员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实现了集团内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和教科研的相对统一,同时又各有生机,各显特色。
政策配套,解决普惠问题
大通区持续加强规划部署,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完善学前教育布局,着力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因地制宜定政策。出台《大通区扶持和规范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完善幼儿资助、落实幼儿园帮扶四方面政策。通过进一步扶持和规范辖区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不断扩充辖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科学合理降费用。落实市级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收费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各幼儿园按照“普惠性(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费实行最高限价3300元,市辖区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延时服务费最高每生每月110元、市级一类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每生每学期1600元、普通幼儿园(含乡镇中心幼儿园)每生每学期1200元、延时服务费每生每月90元”的标准进行收费,并进行收费公示。对脱贫户子女坚持实行“零费用”入园。积极引导促普惠。分期分批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采取综合奖补、减免租金、师资培训、表彰奖励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截至目前,共为辖区10所民办幼儿园发放办园许可,并全部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2000万元,启动学前教育提升工程项目,按照“一园一品”对10所公办幼儿园实施改造提升。延时服务解民忧。各幼儿园按照“一园一案”,创新“基本看护+特色课程”延时服务模式,精心开辟“益言、益行、益智、益体、益心、益美”“六益”特色课程,让延时幼儿在园有收获、家长更放心。
建强队伍,解决师资问题
近年来,大通区不断优化教师队伍,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提升师资力量。
政府购买服务给队伍“添人”。针对人员不足问题,及时补充公办园幼儿教师,连续3年招聘在编教师,做到“有编即招、应补尽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配足配齐公办园师资,为近百名聘用教师发放年度奖励性工资及车费补贴,缴纳“四险”。2019年至今,累计投入学前教育购买服务专项资金2900万元左右,有效缓解农村幼儿园教师“引得进来、留不下来”的问题。加强培训交流给幼师“充电”。通过开展幼儿园教师一人一节课和教学半日开放活动,举办幼儿教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开展幼小衔接骨干教师培训和课堂观摩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完善区域内城乡幼儿园、公民办幼儿园结对共建机制,引导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薄弱幼儿园辐射拓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市内省一类园开展结对共建,助力提升办园水平,推动学前教育质量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