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时产业圈”折射长三角一体化

新华日报记者 杨 丽

版次:A01  2023年12月1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60万辆。在长三角“造车版图”中,分工合作的格局加速构建: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汽车的“大脑”,江苏供应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浙江提供一体化压铸机,安徽完成整车组装……一辆新能源车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到生产,都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的“包邮区”内完成,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产业圈”正逐步形成。

“4小时产业圈”,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彰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新质生产力加快“连点成线聚成面”。5年来,长三角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已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产业优势集群。目前,长三角集成电路的总营收占到全国60%以上;全国超3000家与生物技术、制药相关企业,近一半位于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无锡的雪浪小镇、杭州的云栖小镇、上海的海纳小镇,正在联合打造长三角算力集群……越来越多的产业集群茁壮成长,形成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的茂密森林。

单打独斗没有未来,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从现实看,过分强求一个地区构建完备产业链条,往往因为要面面俱到,结果反而什么都做不好,而强化“竞合”思维,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地在考虑自身产业的资源禀赋与技术优势的同时,应兼顾周边城市产业的相关要素和特点,将上下游连通起来,合理配置要素,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更大效益。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车程4小时范围内的产业集群,既方便企业就近采购,大幅缩减零部件运输成本,也便于供应系统快速灵活响应,企业能够按照生产计划随时调配周边工厂零部件,这正是分工协作效益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像“4小时产业圈”这样的产业集群不只是空间上的集聚,而是要通过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在企业间构建起彼此联结的“无形”桥梁和纽带。同时,产业集群也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叠加,倘若产业重复建设较为严重,“集而不群”难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产业集聚应是通过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功能整合,企业之间加强信息交流和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协同发展,进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相关调查显示,长三角不少城市都将汽车、石化、通信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各地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在协同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哪些作为立身之本需要抓在自己手里,哪些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提升效益,避免同质化建设。

聚势向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深化升级的新阶段。如何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画出更多像“4小时产业圈”这样的发展“同心圆”,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答题。上海着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江苏放大制造业优势,浙江擦亮民营经济名片,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需要长三角各地握指成拳,将“各自优势”锻造成“共同长板”,努力实现“1+1+1+1>4”的“竞合”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