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在读硕士生托马斯·法夫雷加结束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游学之旅后,在个人主页上写下结语:只要世界各国下定决心共同努力,就有希望有效应对气候危机。中国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让我们更加确信这一可能。
不久前,包括法夫雷加在内的20名智利在读研究生参与中国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智利非营利机构未来议会基金会等组织的“锂想生中智游学项目”,飞往距智利约2万公里外的中国,围绕锂产业链各环节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之道。项目闭营仪式于6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
游学期间,法夫雷加与同伴们以四川成都为中心游历多地,参访锂科学馆、电动车“黑灯工厂”、光伏产品车间等,学习新能源、大数据应用、环境治理等课程,实地体验中国科技发展成果与多样文化。
法夫雷加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据他观察,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辩论常常带着“悲观色彩”。不过,中国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转型的成功经验使他意识到,发展与环保并不总处在对立面,发展模式的抉择不是一道“单选题”。
“技术不是目标,而是解决随着发展而诞生的问题的工具。”同行的在读硕士华金·赛斯与法夫雷加产生共鸣。
赛斯认为,中国的先进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高端制造领域,也融入日常生活,带来手机支付、共享出行等便捷、低碳的生活方式。“我能感受到中国的科技发展皆旨在造福人民,我喜欢走在中国街头那种自在感。”
在他看来,锂对于智利来说,不仅是铜之外又一种重要矿产,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智利是世界重要锂矿资源地,与中国在锂产业、新能源领域合作密切。智利与中国互为可持续发展合作伙伴,双方互相增进了解十分必要,这已成为赛斯、法夫雷加及同期游学生们的共识。
“许多智利孩子对中国充满好奇。小时候去海滩玩耍时我们总是说,只要挖一个足够深的地洞,就能抵达中国。”法夫雷加说。
在他看来,虽然中国是智利的最大贸易伙伴,但由于两国相距遥远,智利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与两国商贸、政治往来的紧密水平间还存在差异,在两国间发挥沟通交流作用的“使者”也还不够多。他们这些智利年轻人的中国游学经历将帮助两国相互加深认识。
“(虽然)我们只有20个人,但我们会向家人、朋友分享这段经历。”赛斯说。为此,他买了不少熊猫玩偶、书籍、扇子等中国纪念品,中国朋友的热情赠礼更是占满了行李箱最后的剩余空间。
赛斯表示,他期待未来参与更多的智中两国社会层面交流。“我们希望成为推动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漫长道路上的一步,但它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分享的机会。” (新华社圣地亚哥12月9日电
记者 朱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