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而培养农民群众自觉树立村居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改变以往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近年来,通过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等,农村人居环境从基本达标迈向了提质升级。因为农民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必须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他们自觉改善周边环境的内生动力,从而促进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既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又需要每时每刻的日常性坚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包括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还包括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比如,近段时间我们在农村环境整治督导中发现,少数村民认为,庭院没能打理得干净整洁、村容村貌脏乱差这些问题并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家庭收入和身体健康,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投入时间和人力成本,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活休闲。这需要我们强化沟通并积极引导。
同时,我们在走访中也发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仅靠村级组织、基层政府去推动是不够的,还应该鼓励群众亲身投入到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只有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大家切身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让村庄越来越美,才能切实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我市各县区也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村规民约,鼓励农村社区对环境保护、美化家园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示范引领,选取一些积极性较高的村庄作为示范村,通过树立典型、经验交流等方式,带动其他村庄积极参与到共创清新环境中来。
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考验着基层的治理智慧。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为了群众,也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小切口”入手,撬动农民群众整治自觉性,革除农村陋习,提升文明素养,形成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是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