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最高的明长城在青海

版次:A02  2023年12月0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青海省明长城蜿蜒于世界屋脊东北缘的崇山川谷之中,是全国海拔最高的长城。2008年,青海省开始明长城资源调查,世界屋脊上的明长城自此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明长城全长约363千米,东与甘肃省明长城相接,全线穿山越岭蜿蜒分布在青海省12个县(区)。

顺着起伏的山脉望去,一条古老的“边墙”蜿蜒横亘在山脊之上。专家介绍,明长城(大通段)海拔最高点接近4200米,是青海省明长城中海拔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

明长城(大通段)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于明隆庆六年起开始修筑。根据《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大通县境内明长城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墙体脉络清晰,雄伟壮观。2020年11月26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海明长城大通县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大通县博物馆馆长张增录介绍,明长城(大通段)以墙体为主要构成部分,建筑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采用了土墙、石墙、山险墙等不同类型的墙体与壕堑相连,共同构成长城本体防御体系。

作为海拔最高的明代长城遗存,明长城(大通段)见证了当地历史的盛衰变迁,夯土结构的城墙被风雨剥蚀乃至坍塌,土蜂筑巢、野草生长、冲沟发育……一系列自然病害和人为损毁也危害着明长城的保存。

记者从大通县文体旅游局了解到,2012年至2016年,当地政府实施大通明长城(一期)约4.7公里的抢险加固工程。2016年至2022年,大通县每年举办长城保护专题培训班,累计210余人参加培训学习。

培训班上,长城保护员王正林第一次了解到“边墙”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现在多了一个身份,也多了一份责任。”王正林一步一个脚印,沿着“边墙”旁的小路边走边拍照记录,观察长城本体有无坍塌、损坏。这条崎岖的山路,他每两天巡查一次,步行3个多小时。

2022年4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保护规划》印发。根据规划,各地将对长城本体进行抢险和保护性修缮加固,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区,活化利用长城文旅资源,丰富长城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和达坂山之间,青海明长城四大关之一——老虎沟关堡雄踞于门源县境内北山乡老虎沟口半山腰的山坡上。

古城墙下,游人络绎不绝。沿着围绕门源古城1800米的木质栈道游览,游客们可以近距离观看古时的宏伟建筑。

“2022年,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门源段)保护展示中心项目,不仅对古城墙进行保护,还修建了文化墙。”门源县文化馆馆长张玉全说,“我们计划将古城历史传说和长城故事展现在文化墙上,让更多游客了解青海明长城和当地传统文化。”

(新华社西宁12月3日电

记者 白玛央措 耿辉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