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描绘“蛭”富路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唐家林

版次:02  2023年12月0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从事养蛭工作十多年了,从失败到成功,终于掌握了它的饲养秘诀,也挣了不少钱。”日前,谈起自己的养蛭经验,凤台县关店乡周庄村村民向多全告诉记者:“水源是水蛭生存的重要条件,人工养殖的水蛭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防止化肥、农药污染,尤其是在七八月份,此时水温较高,在人工高密度养殖下,要注意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听闻向多全养蛭很有经验,周边前来学习的村民络绎不绝,向多全细心向大家介绍水蛭的养殖技术、方法及相关知识,前来学习的村民都认真记录。

据介绍,水蛭是一味中药,它的作用主要是破血逐瘀、通络,其药用价值很高,这几年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为助力乡村振兴,关店乡和周庄村有关负责人经过多次考察,认为发展水蛭养殖是村民致富的途径,于是,动员村民利用自家宅前屋后的闲置地进行开发养殖,并在技术、资金、销路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引领农户走出了一条特色“蛭”富路。

这几天,关店乡科技特派员李良在自家庭院的养蛭池旁,利用手机直播如何养蛭,回答直播间里村民提出的疑难问题。“水蛭养殖是个精细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作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我们不仅在养殖技术上为养殖户提供指导,还帮助他们与亳州中药批发市场签订回收合同,扩大销路。这几年,我已经带动4户村民成为养蛭户,他们年效益都在10万元左右。”李良告诉记者。

周庄村村民徐沛田已经尝到了养蛭的甜头,2022年他家200多平方米的养蛭池收入8万多元。今年,他又增加了180多平方米的养蛭池面积。“若建设小面积的水泥池,可用番薯、土豆等薯类擦抹池壁,使淀粉浆粘在水泥池表面,然后注满水浸泡一天即可脱碱。”他一边忙着为蛭池进行脱碱杀菌,一边教妻子学习掌握这方面的技术。

“我家有宅基地1.5亩,种庄稼不适合,发展水蛭养殖倒是不错的选择。大田收粮,庭院里还能挣钱,两全其美。我现在把妻子教会,她可以独当一面,我也能琢磨其他的挣钱门路。平时,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学习养蛭技术,她也可以教他们。要富一起富,大家一起奔小康。”徐沛田开心地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