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大姐”巧解“家务事”

——谢家集区人民法院打造家事审判特色样本

版次:01  2023年11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通讯员 肖启蒙 王 琪 本报记者 张 静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谢家集区人民法院用了三年时间,打造出“巧断家务事”的家事审判特色样本,让“家事经”不再难念。

专业解纷全域联动

自2018年4月起,上级法院指定谢家集区人民法院管辖田家庵区范围内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加上本辖区内的该类型案件,该院受理了全市40%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此类纠纷同时期占该院受理民事纠纷近30%,纠纷类型多数集中在离婚纠纷、抚养权纠纷、彩礼纠纷、赡养纠纷等传统类型。

“前两天接待了一个当事人,起诉要和妻子离婚,还要求精神损害赔偿金,因为亲子鉴定两个孩子都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刚刚接受委派的一个返还彩礼纠纷,两人办婚礼没一周,就闹了别扭。”……

在谢家集区人民法院“谢大姐调解工作室”里,调解员经常会面对“老纠纷”里的“新情况”。如何对症下药,如何顺利化解,是说和还是说散,调解不成进入诉讼阶段,审判又将如何做好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一连串的问题让谢家集区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了探索,逐渐形成了“调解为先、法官指导、审判保障、持续回访”的家事审判模式。

2020年初,该院依托立案庭的审判团队成立“家事审判工作室”,形成家事纠纷专业化审判,同时将纠纷化解的关口前移,拓宽化解力量的“朋友圈”,打造名副其实的家事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家事纠纷往往包含着当事人较为激烈的情感冲突、突发的情绪,不能“一判了之”,重在疏解。于是,谢家集区人民法院引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协调联动,构建有机衔接、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先后打造了“老支书调解队”“谢大姐调解工作室”等特色调解品牌,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对于适宜进行诉前调解的婚姻家庭纠纷,在征得原告同意情况下委派进行调解。

谢家集区法院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机制,以诉讼服务中心为大本营,连接人民法庭、妇联、乡镇司法所、村委会、社区、民政等部门,打造网格化多元解纷格局。立案后,法官根据案情认真分析,充分运用“法官+特邀调解员”“法官+村委会”“法官+司法所”“法官+妇联”等模式调解家事纠纷,以案件当事人为中心,发动其身边一切力量化解矛盾,坚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法官全流程指导的专业化格局。

家事纠纷有“谢大姐”管

订婚时女方收了彩礼和“三金”,结婚日还没到闹分手,男方起诉要求女方返还彩礼、“三金”及恋爱期间各项花费。9月初,谢家集区法院本着“调解优先”的原则,将该案委派至“谢大姐调解工作室”进行诉前调解。“不要小看这些琐碎的家事,我们在调解中经常有‘坐过山车’的感觉,即使案件接触再多,每个案件背后的家庭情况却鲜有重复,需要我们带着耐心和专心去倾听它、理解它,从而化解它。”工作室的王大姐已经退休多年,曾经是乡镇妇联主任,常年和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家事纠纷调解工作打交道。退休后她发挥经验优势,成为谢家集区法院“谢大姐调解工作室”一名特邀调解员。问百家事、解千家忧,王大姐有着自己的一套“调解经”,以沟通拉近,把脉调解方向,再着手调解工作。“经常有群众奔着‘谢大姐调解工作室’来的,说遇到家里的闹心事就相信我能说和,能帮忙解决,这真是让我打心眼里感受到信任。”王大姐说。

说起成立“谢大姐调解工作室”,还是群众的智慧。为了妥善化解管辖的婚姻家庭纠纷,谢家集区法院在2019年聘请辖区有基层调解经验的退休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特邀调解员。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