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友虎
区域文化,显点为要。凤台处于“诸子”文化圈的辐射地带,北邻蒙城庄子,西接颍上管子,南有寿县《淮南子》。杂家始祖史举,曾是凤台城门的看守。作为县级区划,历史上时有中断,史料零散,缺少链条。其文化高地,以北宋为要,作为寿州和下蔡县治所,史载有知州80多位在凤台留下行迹,甚至诗文,如宋祁为寿州西园所写的序文和诗。加之,寿州吕氏家族发迹于此,更值得关注。这正是撰写《北宋吕氏家族“一门三相”编年录》,书写寿州吕氏家族,特别是吕夷简、吕公著父子参与和拉动北宋政坛百年风云的内因所在。
机遇,与储备相向而行。我是新闻工作者,一直怀揣文学梦和史学梦。2005年5月,接待淮委唐言海、蚌埠社科联郭学东两位研究淮河文化专家到凤台考察,谈及花鼓灯和凤台人文镜像,他们建议我可从研究身边的文化做起,由点到面,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此后,郭学东先生还相继推荐我参加由省社科联主办的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和由安徽科技学院牵头的安徽蚌埠明文化研究会,促使我收集与凤台有关的史料,其中包括吕夷简、吕公著父子丞相的生平行迹。2007年8月10日至12日全国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阜阳师范学院举行,我有幸应邀参加。我参会的论文是《论欧阳修与吕公著“讲友”关系之定位》。会上,对北宋文坛领袖、名臣欧阳修多有褒扬,对我的家乡人吕夷简则多有微词。这是历史的元角分,必须正视,毕竟《宋史》对他的评价比较中肯。父子丞相吕夷简、吕公著是北宋寿州(治今淮南凤台)人,而吕蒙正是河南府(治今洛阳)人,对寿州吕蒙亨、吕夷简父子的仕途产生过影响。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称吕蒙正是吕夷简的“伯父”,吕蒙正视吕夷简为“犹子”。“三吕”后世子孙关系交织,呈现家族、姻亲的关系网。撰写合谱,则便于了解和统筹分析当时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全面梳理史料,走进历史现场。收集和筛选史料,大体包括简体本、繁体本和点校本等诸多版本的运用,重点把握“三个字”。一是力求“全”,收集《全宋文》《全宋诗》《全宋笔记》《宋史全文》《宋代诏令全集》等大全类资料,以方志、文集及宋人年谱为补充,尽可能以宋代主要史料为枝干,并以元代以来的间接史料为线索进行溯源,拾遗补缺,形成翔实的证据链。二是力求“准”。编写年谱,以时间为轴,尽可能精准到日、月、季、年。对一时难以定论的,录下备考,力争不妄言、不武断。《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日记丛编》《宋会要辑稿》等资料,时间相对明晰,必不可少。身后的影响力以“编年后录”的形式予以呈现,以便准确定位。三是注重“考”。坚持原始材料与研究成果互证,利用安徽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电子查阅系统,托友人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兼收并蓄,补充、完善史链。依托宋代规制、笔记等资料,对吕蒙正寒窑所在地等进行考证,在比对中纠误、存正,从而理清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