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夏 杰 蔡莹莹 本报记者 何婷婷
“绿色通道”推动办案提速,多元调解实现双赢,灵活举措助企纾困……近年来,八公山区法院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积极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依法护企、暖心安商,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让经营主体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优质司法保障,全力助推八公山区政法机关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暖”心服务,护航企业行稳致远
“太好了,‘绿色通道’解决了我们诉讼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公司可以在解决矛盾纠纷后全力投入到生产工作中了。”在八公山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紧盯重点、抓住要点,八公山区法院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开通立案“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线下大厅设有登记分流、立案服务、执行保全等功能区域,企业可一次性办理查询案件、递交诉讼材料、查阅卷宗档案等诉讼服务。该院对涉企案件采取“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强化案件繁简分流,实现涉企案件快立、快审、快执,助力企业降成本、抢时间、抓机遇,增强企业司法获得感。
同时,八公山区法院积极推进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有机衔接,拓宽企业解决纠纷的渠道,有效降低企业诉讼成本。加强与税务、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合作,为企业提供应急法律服务,做好普法宣传和风险预警。
以“和”为贵,定纷止争实现双赢
八公山区法院紧抓调解“切入点”,将诉讼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作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邀请入驻法院参与调解的组织12个,特邀调解员100名,向企业宣传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司法服务。
“感谢法官积极促成和解,最大限度降低了债务对我公司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近日,八公山区法院成功促成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和点赞。
原告合肥某电力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与被告淮南市八公山区某房屋开发公司就供电工程项目签订了合同协议书,但因原告顺利完工并完成审计,被告未按协议书约定将剩余27.1万元工程款支付给原告,遂诉至法院。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考虑到被告因资金紧张未能按协议书约定及时履行付款义务,于是向各当事人释法明理,既向被告释明不履行债务可能面临的被执行风险,同时也希望原告理解被告的难处,给被告“喘息”的时间。在承办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就工程款支付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善”意执行,灵活举措助企纾困
八公山区法院立足优化辖区法治化营商环境,针对涉民生、涉企业、涉金融等七类重点案件,“量身定制”执行方案,积极依法运用“预罚款”“诉前保全”“活封”等执行举措,加大拒执犯罪打击力度,及时兑现胜诉权益。
今年3月份,八公山区法院在执行标的额达800万的民间借贷案件中,因被执行人未销售楼盘外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若强制拍卖,势必会折损楼盘价值,甚至会造成已售房产退房的消极影响。执行干警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灵活运用执行措施,通过对已查封的198套房产采取活封财产方式,促使双方达成执行和解。
“涸泽而渔”不如“放水养鱼”。在充分应用“刚性”强制措施的同时,八公山区法院还将“柔性”的善意文明理念贯穿到执行工作中。在这起案件执行中,法院找准各方利益平衡点,用足用好“活封”等强制执行措施,使被执行企业财产继续发挥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法院人,如何营造‘有温度’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八公山区法院负责人介绍说,八公山区法院将紧盯“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目标,全面提升诉讼服务水平,继续用实际行动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纾困解难,努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