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李东华

版次:01  2023年11月2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PEXB管阻氧层拉薄达国际先进标准的技术攻克,意向投入金额100-500万元,需求详情为国内供暖阻氧管技术存在生产的管材阻氧层过厚、成本高,管层之间易受热分层,被阻氧层占据厚度,性能测试通过率不好等问题,企业需要在这一技术寻求突破……”这是淮南企业技术需求等您来“揭榜”(第一期)的一则企业需求摘录。

为解决我市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难点堵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市科技局以“揭榜”方式发布我市部分企业技术需求,欢迎国内外各高校、院所、相关企业、专家团队积极“应战”,提出解决方案,促成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的精准对接。

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是市科技局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科研创新成果精准对接的一个创新举措。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科技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字当头,“干”字为要。市科技局强化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围绕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5个课题,深入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持续打造优质科创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出台《淮南市科技创新考评办法》,引导县(园)区增强抓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兑现2022年度淮南市科技创新政策奖补资金1320.4万元,167家企业和130名人员享受政策红利。提升为企优环境服务,结合“千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要求,选派11名科技干部驻企服务,驻点服务企业7户,累计走访116人次,收集解决问题7个。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校地合作对接机制,支持重点企业、高校院所产学研要素对接,起草了《淮南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和《“鲲鹏计划”校地合作成果转化专项的市校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建立成果转化对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在淮落地转化。促成了东辰集团与南京工业大学5千万元的“低碳胶凝材料和应用成套技术开发”项目。建立科技成果捕捉机制,建立市级“科技情报员”体系,确定市“科技情报员”20人,开展科技情报收集和对接工作,先后通过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安徽科技大市场等平台发布在淮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在淮高校科技成果207项,外地高校成果1300余项。截至9月底,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29.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59%,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86.1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40%,两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兴产业和科技惠民的关键共性技术,安排资金447万元,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2项。组织企业积极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争取省级科技创新资金489.6万元,组织企业申报省重点研发类项目18项、基础研究类项目2项。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