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原貌

——读《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

版次:03  2023年11月2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甘武进

长安西望,路途漫漫。“说回当年,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使它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所有从中亚通往长安的道路,最终都要汇聚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几乎成了丝绸之路的代名词。翻开路未平的《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滚滚历史,翻越崇山峻岭、穿过戈壁沙漠,扑面而来。读毕发现,这片广袤的地域,几多风云、几多遐思,我们无比神往,却又知之甚微、知之甚少。

2000余年前,一支神秘的游牧部族——大月氏从中国西部迁往中亚地区。2000余年后,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带领团队沿着张骞的足迹,寻找大月氏的文化遗存,在丝绸之路沿线开展考古研究,还原了当年丝绸之路的历史样貌。本书记述王建新及其考古团队的考古研究,打破西方学术垄断,为国际考古界提供东方视角,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填补了学界空白,展现了中国在游牧文化考古上的首创性学术成果和重大发现,为重绘丝绸之路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让更多人看到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

1991年,72岁的日本国内顶级考古学家之一樋口隆康,在西北大学作学术访问。他用很日本的方式突然向所有听众提问:“中国境内大月氏的考古文化遗存在哪里,诸君知道吗?”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面面相觑。王建新说,这个问题像一枚巨雷炸在了自己的心里。从中国沿丝绸之路西去的大月氏,它的文化遗存到底在哪里,我们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甚至没有人在意过,确确实实不甚明了。但是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中国,作为大月氏的故乡,没有搞清楚大月氏的文化与历史也确确实实不应该。

2000年暑假,王建新团队正式踏上寻找大月氏之旅。这确实是一个新的开端。“踏出这一步,他们开创了两个第一:国内第一次以考古手段寻找大月氏文化遗存;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第一次系统开展游牧文化研究。”他们从敦煌到玉门,过嘉峪关、酒泉,再到张掖、山丹、武威,最后抵达兰州,沿路参观和考察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和重要遗址。而王建新更关心的是河西走廊上公元前后的文化遗存,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2002年,在细勘新疆岳公台——西黑沟遗址后,他们认为此遗址极有可能跟大月氏有关系。

后来,东黑沟遗址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让王建新更觉得宽慰和欣喜的是,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古代西北游牧文化考古研究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理念体系并得到了验证。“从2000年开始到2008年,他们逐渐形成了聚落、墓葬、岩画‘三位一体’的古代游牧文化研究理论,这在国内甚至世界考古学界都是巨大的创新。”王建新还总结了一套“大范围文化调查,小区域精准发掘”的工作模式,让第一次考古研究都能有清晰的时空空位和完整的实景还原。

丝绸之路上的强国康居,中国学者对其的研究,从前只能凭借史书文字的记载,直到王建新他们发掘了萨扎干康居大墓,中国人才第一次真正触摸到康居遗物与遗迹并推断,“应该就是大月氏留下的考古学遗存。”后来,他们终于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拜松城外的拉巴特遗址追到了大月氏的身影。“现在,他可以堂堂正正地回答当年的樋口龙康之问了——王建新和他的团队完整地还原了公元1世纪前后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原貌,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做到这一步。”

西方学术界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棋先一着,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成果,占有着话语权。世界丝绸之路研究为他们所主导,自然而然地带有西方视角,甚至欧洲中心论的立场认知。如何为丝绸之路研究找到东方视角,纠正整个研究领域的明显的偏见,弥补其缺陷,从而达到历史认识的真实性、全面性,此书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用东方视角研究丝绸之路,用中国话语体系讲述丝绸之路故事,挑战所谓的定论,发出了中国声音,彻底改变了世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