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急救如何畅通“快车道”

—— 来自中国心梗救治日的观察

版次:A02  2023年11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心梗起病急、危害大。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45岁以下心梗发病率上升。

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心梗急救正进一步畅通“快车道”,提升救治效果,持续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落到实处。

与心梗抢时间 抓住“黄金120分钟”

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要实施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同时完善急救体系,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说,心脑血管疾病是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在发作早期,生命救治和时间密切相关。公众要能够早期识别症状,遇到难以忍受的胸痛时要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陈韵岱介绍,在急性心梗发作前的数小时,患者可能出现如下症状:颈部、嗓子难受,堵塞感,常伴有大汗症状;上肢和左肩痛、持续后背或上腹痛、牙痛或下颌痛,这些可能是心脏缺血导致的疼痛放射,并多伴有大汗。

专家提出抓住“黄金120分钟”:抢救心梗患者,要构建从发病到救治的全程绿色通道,让患者在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内得到抢救。

普及急救知识 公共场所加强AED配备

在河南郑州,中国心梗救治日志愿服务活动中,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医护人员走进社区,现场演示了徒手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操作流程。

突发心梗如何自救?专家建议,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准确位置。患者保持平卧,如随身携带急救用药,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有条件者可口服阿司匹林。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需尽快进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并根据情况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抢救。

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易操作的心脏急救设备。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对其配置进行了详细规定。

根据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我国还将加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积极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同时,加强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施设备配备,对配备的急救设备加强巡检,确保紧急时刻能取可用。

医院急救更畅通 胸痛救治基本网络形成

抢救心梗患者,关键还要打通医院内外多个环节。

针对部分心梗患者就诊延迟、基层转运延迟、治疗流程延迟等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2017年印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指导本辖区医疗机构做好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救治效率。

坐落于西沙群岛的三沙市人民医院,2022年开始建设胸痛中心。同年11月,当地一名男子突发心梗,通过急救绿色通道,经救援直升机转运,到达具备救治条件且距离最近的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顺利完成手术。

据统计,目前全国胸痛中心注册数量超5600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救治时间由2012年的115分钟,缩短到2020年的75分钟,初步形成了全国急性胸痛救治基本网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近年来推动各地在地级市和县的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

根据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有条件的地方未来还将通过建立胸痛“急救地图”,切实提高救治效率。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 董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