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政协牢牢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围绕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搭建平台,健全机制,强化保障,着力激发委员履职热情,提高政协工作实效,努力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充分展现新时代基层政协的新担当新作为新风采。
搭建基层协商平台,建设常态化履职阵地
区政协做优专题协商平台,今年以来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创建信访工作示范区”等8项议题,邀请区委、区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各界委员面对面协商,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情况,增强了专题协商建言献策的针对性。做实基层协商平台,以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为载体和平台,持续加强和改进5个乡镇(街道)政协工委建设;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带动”,统一部署、整体推进乡镇(街道)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逐步实现全覆盖目标任务。做好知情明政平台,坚持“请进来”“开门协商”,常委会、专题协商会邀请界别委员参加,为委员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创造条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深做实“一入四建”工作方案》,着力加强界别履职功能、增强“全员入委”实效,让委员更好把握履职重点、提高建言质量。
创新基层协商机制,构建精细化工作格局
区政协在协商内容上求“实”,主动对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民生改善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通过“党委政府点题、政协委员荐题、基层群众出题、社会公开征集”等方式确定协商选题,重点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在协商方式上求“新”,采取“会场+现场”“线上+线下”等协商模式,综合运用现场调研、座谈协商、委员读书线上交流等方式,先后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民主监督15场次,基层“微协商”活动6场次,专题讲座4场次,委员交流发言1800余人次。健全协商制度,明确协商频次,各专委会重点开展好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各乡镇(街道)政协工委和委员工作室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协商活动。在协商质量上求“精”,坚持“不调研不协商”,邀请相关部门现场介绍情况、对相关意见建议进行回应。及时以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微建议、送阅件等形式报送协商成果,并建立协商建议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推动协商成果真正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或具体措施。今年以来,先后报送调研报告6篇,社情民意信息、微建议等7篇,部分调研成果被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签批、吸收采纳,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强化基层协商保障,推动规范化服务管理
区政协联系指导精准到位,定期召开专委会、工委主任座谈会,为基层协商工作开展定方向、谋思路、出实招。主席会议成员经常性走访分管的专委会、联系的基层政协工委、委员工作室和界别委员,指导工作、参加活动。党员常委、委员认真落实“双联系”工作机制,持续加强与党外常委、委员在重点调研、民主监督、视察座谈等活动中的“双向联系”,共同履好责、尽好职。服务管理高效开展,实行全员入委,根据专委会工作性质,充分考虑委员意愿、工作性质等,将全体委员编入9个专委会。综合考虑委员所处界别、专业特长等,安排政协委员进驻乡镇(街道)政协委员工作室,参与基层协商活动,打通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公里”。履职考评科学规范,以“三化”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协商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考评表彰机制;修订完善委员履职管理办法,把参与基层协商活动作为“委员作业”的重要内容,对委员开展活动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并纳入履职考核内容,通过强化管理、制度约束、量化考核,推动委员以一线思维、一流标准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