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安全的“皖”美答卷

文 榕

版次:03  2023年11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民以食为天。“您吃了吗?”这是咱中国人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在《范子计然》中有“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意为粮食安全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粮食丰歉影响国运兴衰,是国家之至宝。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力不强,但是又想降服鲁、梁两国,管仲就向齐桓公献了一计:鲁、梁两国以织绨为业,那么齐国就高价购入大量的丝织品,诱导鲁、梁两国放弃农业、放弃种粮食转而忙着种桑织布。一年多后,齐国下令不再与鲁、梁有经济往来,并且齐国全体人民都改穿布帛,并且禁止向鲁、梁两国出口粮食,鲁、梁两国这才意识到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但为时已晚,国民流离逃窜,国家名存实亡,最终只能臣服于齐国,这就是著名的“服帛降鲁梁”。粮食不但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样重要。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民以食为天”“民无食而基不稳”。面对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掉以轻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得到0.57公斤粮食、0.013公斤油料。在今天看来吃饱饭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对当时的人们却是十分迫切的愿望。1974年,第一届世界粮食会议上,出现了“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的预言。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然而就在这一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枚红手印”拉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84年,全国99%以上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成功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粮食产量由2012年的657.8亿斤增加到2022年的820.02亿斤,稳居全国第4位。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我省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行动,聚力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书写国家粮食安全的“皖”美答卷。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虽然我们在粮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国际形势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全球仍存在粮食危机,中国不能高枕无忧,安徽也不能“坐吃山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端牢自身饭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书写国家粮食安全的“皖”美答卷呢?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我省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4位,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我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抓粮食生产,为端稳中国饭碗持续贡献安徽力量。

发挥规模种粮户带动作用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近年来,大户耕种已经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中指出,“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积极发挥规模种粮户的带头引领作用,提升种粮大户“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片”和乡镇“万亩示范片”建设,整合资源力量,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我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新面貌贡献力量。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

10月13日下午,在安徽省推进“多种粮、种好粮”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两大模型,这是我省在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领域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安徽农安智慧监管平台能以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重点关注的信息,为监管部门提供支撑。安徽耕云农业大模型是由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科大讯飞构建的“智慧服务大脑”,全方位梳理农业农村各个领域数据,发挥数据资源对为农服务的支撑作用,帮助农业从业者更好进行农业生产,使农业信息高效传达。

2023年是安徽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开局起步之年,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尽展笑颜的生活画卷,正在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建设中徐徐展开,我们将继续书写国家粮食安全的“皖”美答卷!

[手机扫一扫]
复制pc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