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

熊代厚

版次:03  2023年11月1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是最简单的数字,也是最简单的汉字,但它不单纯是一个数字或是数词,它更是哲学、宗教、文学……含义丰富得说不完。

“一”的字形,从甲骨文到现在一直没变过,这真是一份永恒。“一”可能是人类第一个记事符号,也可能是远古第一个造出来的文字,传说创造它的人是传说中的伏羲,即“三皇五帝”中的“羲皇”。

伏羲当年拿着小树枝在地上画出“一”的时候,他可能想不到这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华文明的肇始。从此,我们的先祖学会了用抽象的符号,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概括,真乃“一画开天”。

从数学的角度说, “一”是最基本的单位,是所有数字的起点,它不能再小了,后面的数都是由它组成的,它成了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

随着数学科技的发展,它被纳入到更复杂的数字系统中。今天的数码时代,它扮演着更多的角色,计算、测量、音像、通信……“1”都是不可或缺的,见证了人类对数学和计数的探索,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元素。

从哲学的角度看,我们最为熟悉的是老子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也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一”最初为混沌的宇宙,其后的“二”为“天”和“地”,“三”指“天、地、人”。老子将“一”与道与世界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出“一”为万物形成之源,不仅是数的开始,也是生成万物的元素,是独一无二的“道”, 代表着道的本源和最高境界。

“一”不仅是万物之始,也是最圆满的结果,我们的先人常常有一种“求一”的思维模式,在政治上追求“大一统”。

而在儒教中,“一”则是指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所祈求的便是同大自然的融合,以达到“天人合一”。

“一”在中国哲学中还体现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一方面它是最小的数字,但因是数字之首,又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道教当中的元始天尊,就是最大的天神。《说文解字》说“元,始也。从一,从兀。” 元就是“一”的意思。

佛经中又是如何解释“一”呢?

《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好像有点绕人。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种意思是,万物与我一体,众生本无区别;“一切”是指一切现象,也就是人人、事事、物物,所有宇宙存在的现象。

“一”也指每一件事物,一杯茶、一朵花、一棵草,“一切”指一切现象,一杯茶跟一切现象是什么关系呢?所有的现象就是这杯茶,这杯茶就是所有的现象,它们是一体的。

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尊崇“一”,这种文化心态反映在词汇中,便形成了众多含有“一”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一”打头的词有260多个,《汉语大词典》以“一”打头的词有1700多个,《中国成语大词典》以“一”打头的成语也有420多个。你看,“一”在我们的语言中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了,这是其它任何字词无法与之相比的。

含“一”的词语不但无处不在,而且词性功能极其强大,我们通常把“一”当作一个数词来用,实际上“一”有着更多的语法功能。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里的“一”当“专一”讲,是形容词。

杜牧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这里的“一”成了动词“统一”。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中“诚一开口。”的“一”又变成副词了。

“一”即便作为一个普通的数词,在古诗文中有时也有着神奇妙用,尽显情韵。

唐代诗僧齐己《早梅》诗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此诗向诗人郑谷求教,郑谷认为“数”字不足以说明,应改为“一”字。

齐己思虑之后欣然同意。的确,从形象上看,用“一枝”雪里梅花来表明报春的意义,画面上要比“数枝”梅花新颖,在时间上,更能突出题目中的一个“早”字。齐己因这个“一”字,拜郑谷为一字之师。

诗是这样,文也是这样。明代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写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上下一白”中的“一”,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色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而“一痕”“一点”“一芥”“一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反衬了前面的“上下一白”,大的愈大,小的愈小,人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孤寂渺小得如沧海一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说不尽的“一”,它是万物的开始,也是世界的永远,今天就说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