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稻子不是麦

疏泽民

版次:03  2023年11月0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农作物收获季节,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乘坐黄色校车,来到一家名叫“双福”的家庭农场。

农场位于丘陵平冈,有旱地,有园林,有稻田。在大片金黄色的稻田边,小朋友如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站在田埂上,一脸新奇地打量着田里的农作物。一位老师走进稻田里,拎起一根金黄色的稻穗,指着上面结的籽粒,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小朋友一脸懵懂,脑海里大约在检索曾经看过的识字卡片、儿童画册和儿童电视节目,歪着脑袋想了一会,有的摇了摇头,有的轻声回答:麦子。

这下可让老师为难了。这些小朋友生活在城区,没见过庄稼,没见过稻子和麦子,手头没有实物作比对,该怎样让孩子们知道这是稻子而不是麦子呢?

站在田埂上的另一位老师问,你们吃过馒头、吃过米饭吗?小朋友们齐声说吃过。老师说,好,那老师告诉你们,馒头是小麦做的,米饭是稻子做的。接着,老师给孩子们科普了水稻的种植生产知识,科普了水稻和小麦的生长习性。在老师的讲解中,小朋友渐渐喜欢上了稻子,有的还弯下腰,伸手碰了碰垂在田埂边沉甸甸的稻穗。老师趁热打铁,继续讲解:对,这就是稻子,去了壳就成了米,可以熬成粥、煮成饭。它不是麦子,麦子有芒壳,大家记住了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记住了。

我是从双福家庭农场主、网名“小农女”发布的视频中,得知城区一所幼儿园组织了这场劳动实践活动。视频中,孩子们还参加了摘棉花、捡山芋劳动。地里的棉花秃着枝秆,洁白的棉絮从棉壳中吐出来,如蝴蝶,如雪团,惹得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跑去扑捉和采摘。另一块地里,大人在挖山芋,小朋友跟在后面,拿着小铲,学着大人的样子,撅着屁股在翻挖过的地垄间刨土,每当刨出一根被掩埋的山芋,立即丢了小铲,一把将山芋抱在怀里,哈哈大笑,豁着牙的小嘴怎么也合不拢。

——多么亲切的画面啊。

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在乡下,我刨过山芋,摘过棉花,剥过黄豆,拾过稻穗,扒过泥鳅,挖过猪菜,赶过鸭阵,骑过黄牛,捕过鸣蝉,捏过泥人,吹过柳笛……天天与泥土打交道,与草木打交道,沾染地气,愉悦身心,尽管物质上并不富裕,但在精神上却十分富有。很多个黄昏,站在城市阳台的防盗网里,每每想起童年和童年的乡土,想想现在的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不沾泥土,心里总会生出许多感慨。

幸好,还有老师组织孩子科普农学知识,让孩子们懂得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幸好还有农场主愿意提供实践基地供孩子们体验,让孩子们分清稻子是稻子麦是麦,在实践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劳动之美、收获之美。

“这是稻子不是麦。”听着朴实的话语,我仿佛看到大地上一垄垄庄稼的新苗,正在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