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鲜明的古代乡村生活图景

李 钊

版次:03  2023年11月0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说起古代乡村的“会”,大家会想到什么?天地会、小刀会、哥老会、袍哥会……然而,这些为人所熟知的秘密结社组织往往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是“站在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对立面”的。可走进古代乡村社会深处,却发现基层结“会”发展到清代,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渗透至乡村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些“固有”的习惯或者规则,构成乡村自生自发的秩序,在维护传统基层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乡民的生活。

学者童旭的《清代的“会”与乡村秩序》是一部研究清代基层的“会组织”与中国传统乡村秩序之间关系的著作。作者的研究对象并非秘密结社组织,而是选取传统社会里最常见的五种“会”组织,一一对应不同领域的乡村秩序,从它们的人员构成、财产作用、组织形式、经营管理、制度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解读“会”参与乡村社会生活的百般样态,揭示了清代的“会”与乡村社会秩序的密切关系,进而呈现出一幅生动鲜明的古代乡村生活图景。

清代乡村生活图景,远比“面朝黄土背朝天”复杂,祭祖的“祀会”、祀神的“神会”、应对科举的“文会”,关乎古代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筑路修桥的“路桥会”、资金融通的“钱会”,事关古代乡村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活动。作者条分缕析,剖析“会”组织的运行逻辑和社会功能,集中展现了传统乡村社会中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的图景。如祀会是应对祭祀礼俗而生的乡村“会”组织,沿着作者的解析,可以看到古代乡村社会里祖先祭祀形式丰富多样,也存在不同的祭祀组织,“祖先崇拜对于古人而言是重要的秩序,祀会可能是这个秩序中的一环”。文会并不仅仅是以文会友的聚会,也起到私学的作用,模拟或者预备科举考试就是其功能之一,而随着里社制的崩塌,它还承担起“乡评”的民间调处功能。钱会所体现的是乡村金融自治秩序,政府在融通资金上的缺位,钱庄、票号等民间借贷机构的辐射难抵乡间的情况,从钱会入手了解乡间的借贷概况与自治金融组织的运作模式,是有裨益的。

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清代乡村社会里,在国家正式制度不能到达的场合,往往需要乡村固有的风俗习惯和相应的非正式制度和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基层社会的秩序。“会”作为乡村自治组织之一,它们的成立不依靠行政也不完全依赖血缘关系,而是综合地缘关系、宗教信仰、利益关联等力量,成为传统社会一个介于“官”与“私”的组织平台,他们不仅通过发布具有管理地方秩序作用的“禁约”“公约”,成为规范和调适人们行为的乡村秩序的一部分,而对应不同公共秩序的各种“会”所产生的交互,更是促进着乡村乃至地方秩序的生成。如神会对应的是明清以来的里社制,当里社制与民间信仰结合,人们通过神会组织的迎神赛会等神明祭祀,不断强化内在的心理认同;路桥会对应的是公共交通事业的不足,当出现国家公用事业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时,人们自发结成“会”组织来应对公共交通的需要。这些“会”组织以自生自发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正式制度的不足。

当然,《清代的“会”与乡村秩序》所展现的是清代乡村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并非古代整体社会图景,具有一定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书集中展现了清代乡村社会日常生活诸多面相,通过对“会”和乡村秩序关系的探索,仍可窥视古代乡村社会纷繁复杂、生动鲜明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