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帮扶解难题 乡村振兴添活力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栾绪标

版次:A01  2023年11月0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10月份,我家销售土鸡10000多只,增加收入5万多元呢。”近日,说起凤台县钱庙乡乡村振兴办帮助销售土鸡一事,村民苏军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该乡不断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切实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缩影。

苏军左眼残疾,妻子长期卧病在床,多年来全家六口人仅靠家中几亩田地维持生活,2014年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村干部鼓励苏军学习新型养鸡技术,并帮他申请免息贷款,发展规模养殖。苏军的信心被点燃,一有时间,就往鸡棚里钻。不到两年时间,养鸡规模从每年出栏几百只发展到了上万只,经过滚动发展,养鸡棚从一个变成三,年出栏肉鸡从1万多只变成4万多只,效益很可观。今年中秋节过后,16000多只商品鸡出栏销售成为苏军的烦心事,乡村干部和该乡乡村振兴工作站利用微信群、朋友圈、联系家畜家禽销售经纪人等多种渠道帮助联系销售,成功消除了苏军为销售商品鸡的纠心事。

钱庙乡地理偏僻,2022年,王影家庭农场和雨茂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的农产品也一度出现滞销难题,1.65吨的食用菌、新鲜蔬菜卖不出去。于是,他向多个农产品基地、帮扶产业发出求援信号。该乡乡村振兴办为促进农产品销售,减少农户损失,有效化解脱贫户、带动主体返贫致贫风险,第一时间指导各村开展帮扶产品滞销统计摸底工作,积极对接农产品销售、加工等企业,通过消费扶贫、商超对接、开通绿色通道、帮助解决因信息不畅导致的农资进入难、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食用菌种植户眼睛里流露出感恩、感谢和感激之情,他们都由衷感谢当地党委、政府为其蔬菜打开绿色通道,解决销售难题。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第一动力,也是推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今年9月,钱庙乡利用凤台县举办农民丰收节的有利契机,将乡域生产的枣蜜桃、彩色蘑菇、瓜蒌等在丰收节展台上展销,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周边和外地客商纷纷添加联系方式,达成了订单意向。在钱庙乡销售瓜蒌籽的展位前,挤满了品尝、购买的群众,他们赞不绝口,称赞这家的瓜蒌籽仁粒大饱满,纷纷拿出手机扫码付款。

“没想到,没想到,两天时间,我们带来的180多袋瓜蒌籽就销售一空。”据种植户马垒介绍,他近几年返乡创业,租地60多亩栽培瓜蒌,带动张池村和周边21户69名脱困户,通过瓜蒌籽种植和深加工,走上致富的小康路。这几年产品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欢迎。他说:“希望政府能多组织这样的产销活动和农产品推介活动,帮助我们与企业、商超对接,使产品市场销路更广。”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乡乡村振兴工作站入户宣传,积极动员钱庙村李方武、刘楼村刘士松、圩西村陈士文等80多户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指导群众栽培草莓100亩、大棚蔬菜320多亩,关庄、长郢、中南等村青年栽植枣蜜桃200多亩,为乡村产业振兴打好基础。

钱庙乡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乡利用电商、直播、农民丰收节、农展会等系列活动,切切实实为扶贫产品销售站台推广。邀请市县电视台和省内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特色优质扶贫产品,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和保障。还特别组织产销对接,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在全社会营造参与消费扶贫、购买扶贫产品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该乡将进一步在扩大特色扶贫农产品的知名度上下功夫,拓宽产品营销渠道,让这些农产品丰富广大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饭桌子的同时,通过消费帮扶让村民鼓起“钱袋子”。钱庙乡开展以“消费帮扶”带动群众家庭增收,拓宽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激发了村民干事创业热情和内生动力,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迈向新征程。

[手机扫一扫]
复制pc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