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校园化身“家” 留守儿童乐开“花”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孟凡静

版次:A01  2023年11月0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6:30起床洗漱,7:40经典诵读,11:30食堂用餐,16:50阳光体育,18:30晚间辅导,20:30熄灯睡觉”,这是凤台县桂集镇第二小学180余名寄宿生的作息时间表。

小小的乡村校园化身留守儿童温暖的“家”,他们在这里学知识、习礼仪、强体魄、传文化,其乐融融。

“走上讲台是老师,走下讲台是爸妈”。这是桂集二小的家长彭玉兰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宿舍地面整洁,床铺整齐,物品摆放井井有条;学校食堂食材新鲜、菜式丰富;各个教室窗明几净,书声琅琅,这是桂集二小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可以在宽敞干净的食堂里吃上可口的饭菜,可以到‘儿童快乐家园’看书、活动,可以用亲情电话和爸爸妈妈说话……”这是桂集二小学学生桂亚茹的心里话。教学生叠被子、洗床单、摆放生活用品,带领孩子跑操、做操、娱乐,这是生活老师武进同给孩子们的贴心服务。自2021年9月正式招收寄宿制学生以来,“温暖”一词就成了这所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标签。老师们用爱心和责任心关心孩子,成就未来,让留守儿童在这里收获快乐、感受温暖,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放心又安心。这里也俨然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悠扬欢快的乐曲从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传来,一群小小少年,围坐在老师的钢琴前,静静聆听,浅浅歌唱。“除了这些常规的特色活动,敬老院送温暖,参观村史馆,缅怀革命烈士,六一文艺汇演等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我们也经常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桂集中心校负责人向记者娓娓道来。

“果果老师今天要来了,她上周教我画的向日葵我要拿给她看”“今天,我还给果果老师准备了一颗棒棒糖呢!”来自凤台县第四实验小学的余果老师,成了孩子们心中的明星教师,得知她要来,学生们翘首以盼。每周二,是凤台县第四实验小学和桂集二小的结对帮扶日,每到这一天,余果老师都会跟随学校的帮扶工作队来到这里给孩子们上美术课,带领孩子们画四季,绘美景,彩色的画笔将彩虹般的梦想也画进了学生的心里。“每次来,我们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语数外音体美各科的骨干教师结对送课,我们的学生还为这里的孩子准备了精美的图书,每次来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我们觉得特别幸福。”第四实验小学的结对帮扶队队长朱佳说。

“目前,凤台县已有近10所公办乡村学校尝试实施寄宿制办学模式,乡村寄宿制公办学校的建设及陆续投用,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进一步促进了凤台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乡村学校发展探索出了可推行的成功模式,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教育力量。”凤台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说。